-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李杲“脾胃学说”及“甘温除热法”应用李杲深究经典又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从而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形成了独创的系统理论。李氏认为内伤病的形成,乃是人体气的不足,而气之不足,又是脾胃受损的结果。他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肺为气之本,脾为气之母,脾胃一虚则肺之气绝,故多用黄芪、人参、甘草以补脾肺气。
他认为脾胃在精气升降运动中,具有重要的枢纽作用,指出:“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杀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而且特别强调生长生发,认为谷气上升,脾气生发,元气才能充沛,生机才能活跃,阴火才能收敛潜降。因此从理论上他非常重视生发脾胃之阳,但也注意苦寒泻火和解表散火,并认为“升胃气”和“降阴火”是相辅相成的,胃气的升发有利于阴火的潜降;而阴火的潜降,又有助于阳气的升发。认为并发是主要的,潜降是次要的、权宜的。由于他在学术上重视脾胃的作用, 并强调胃气的升发,因而在治疗用药上又偏重于升阳益气,而佐以苦寒。故多用升麻、柴胡、葛根以升清阳之气,虽然也用苦寒之芩、连,但只是一时之权宜。通过临床和全面理论分析,不难看出李氏主内伤重脾胃,治疗中本《内经》:“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温之以气”。和“人以胃气为本,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而脾为胃行其津液”。在各科治疗中以补虚为主,着重恢复人之元气,使气血升降通调,使人的脾胃健运如常,而营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至令阳气作用于四肢,阴血滋润于五脏,从而达到疾病言愈,而创立了“甘温除热”治法和把扶正驱邪运用于临床。
由于李氏学说在理论上有它一定的片面性,它虽然提出了脾胃在人体主要作用,但偏重于脾胃之阳,却忽视了脾胃之阴,因而在治疗上惯用辛燥升发。脾胃之论首祥于东垣,所蓍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独具一格,其立方之意,因以内伤劳倦为主,又因脾为太阴湿土,其时脾阳衰者居多,故用参、芪以补中,二术以温燥,升、柴以升下陷之阳,陈皮、木香理中宫之气滞,泽泻、茯芩以渗湿健脾,小量芩、连泻火清热以治湿郁化热之兼证,用药多是温燥升运。不用甘凉濡润以养脾胃之阴,虽然气升水升,阳升则阴长,但证之临床乃属片面,要知脾为阴土,胃为阳土,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胃宜降则和,脾宜升则健,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乃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如属胃阴不足,和降失常,症见口干喜饮,不思纳食,胸膈痞塞,干呕呃逆,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当用甘寒生津养胃,麦门冬汤、益胃汤治之。而因脾气不升,清阳下陷,郁而身热,伴怠惰,四肢不收,不思饮食,腹满肠鸣,大便泄泻,或为脱肛,或为子宫下垂。补中益气汤最为合拍,李氏认为“火与元气不两立”,故用甘温益气的人参、黄芪、配升阳举陷的升麻、柴胡以治气虚身热内伤之火,此即“甘温除热法”。
典型病例:
例1:患儿,男,1岁,1998年7月20日初诊。患儿身体瘦弱,面色萎黄,纳食不佳,夏日大便水泻,10余次/d,高热不退,体温39 ℃以上,历20余日,精神困倦,胸片:心肺(―),血常规示:红、白血球偏低,经抗炎不效,疑是“夏季热”,又以清暑透热不效,后去庐山避暑,1周来体温不减。视其神疲、纳少、面黄、溏泻、尿少肢冷、舌淡苔微黄,诊为气虚发热,治以益气升提,甘温除热。药用:党参10 g、黄芪15 g、白术5 g、 茯苓5 g、升麻3 g、柴胡3 g、陈皮3 g、防风3 g、山药10 g、甘草3 g。3剂后体温渐退、纳增泻减,续进3剂,以参苓白术汤加麦芽、鸡内金调理2周,渐趋康复。
按:小儿夏日发热,月余不解,清暑透热不效,并久泻不止,神疲纳少,脾虚之证显见,思气虚下陷,阳郁于内,乃致气虚身热,补中益气汤清升浊降,果见成效,此“甘温除热法”用之得当,效如桴鼓。防风属风药,此非解表,因其能鼓舞中气,助脾胜湿,与参、芪同用则补而不滞,治脾虚泄泻,相得益彰。
例2:患者,男,71岁,1998年8月就诊。小便点滴难下已1周,小腹坠胀特甚,频频临厕,难以畅通,不思纳食,夜不成眠,痛苦不堪,每天均赖以导尿,经泌外科检查,诊为前列腺肥大合并感染,但拒绝手术。视其神疲乏力,少气懒言,3 d来体温38 ℃左右,苔白腻,脉细数,诊为癃闭,证属气虚下陷,湿郁化热,治以益气升提,兼以清利。药用:黄芪30 g、党参15 g、白术10 g、当归10 g、升麻5 g、柴胡5 g、茯苓10 g、车前子10 g、黄连3 g、炙草5 g,3剂后,能自行小便,但排尿不畅,有涩痛感,腹坠胀略减,仍按前法加王不留行,又3剂后小便通畅,发热已退,精神好转,食欲转佳。嘱常服补中益气丸,已2年未见复发,排尿较慢但通畅,尿后有滴沥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论荔枝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doc
- 论行政事业单位后勤财务管理中会计核算.doc
- 论语言文字在藏医学中重要作用.doc
- 论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向及改革内容.doc
- 论钻孔桩施工工艺及常见问题处理措施.doc
- 论静脉配置中心实际操作中遇到几个关键性问题.doc
- 论语文课堂生成探究及实践.doc
- 论高中体育教学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doc
- 论高层建筑质量管理及控制措施.doc
- 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莫西林胶囊溶出度.doc
- 年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四单元过关检测卷新人教版.docx
- 第十三章轴对称(复习课)1.ppt
- 15.1.2分式基本性质(2).ppt
- 期末冲刺(补全对话30道).docx
- 【华创证券-2025研报】2025年二季报公募基金十大重仓股持仓分析.pdf
- 【港交所-2025研报】景福集团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年报.pdf
- 【天风证券-2025研报】2025中报前瞻:关注预告日至财报日的景气超额.pdf
- 【国金证券-2025研报】连连数字(02598):跨境支付先行者,前瞻布局虚拟资产.pdf
- 【第一上海证券-2025研报】云工场(02512):云工(02512):IDC方案服务商,边缘云业务打造第二成长曲线.pdf
- 【东方证券-2025研报】主动权益基金2025年二季报全解析:重点关注科技医药双主线和中小盘高成长主题基金.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