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车祸伤院前及院内急救一体化.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大车祸伤院前及院内急救一体化

重大车祸伤院前及院内急救一体化【摘要】 目的 探讨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在重大车祸伤的救治作用。方法 对13起重大车祸伤136例伤员实施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急救措施分别是心肺复苏48例次,心脏电除颤36例次,吸氧、辅助呼吸65例次,静脉穿刺输液95例次,加压包扎止血42例次,颈托夹板固定16例次,院内专科手术36例次。结果 恢复良好105例,伤残26例,死亡10例,其中现场死亡7例,院内死亡3例,死亡原因主要是脑疝、呼吸循环功能衰竭及失血性休克。结论 对重大车祸伤实施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疗理念,使整个急救程序环环紧扣,保持了治疗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使急救工作达到快捷、规范、优质、高效的目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重大车祸;院前急救;院内急救;一体化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1],在突发重大车祸伤救治过程中,有机地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会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重伤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现将我院近年来救治的13起重大车祸伤急救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进一步提高重大车祸伤的救治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急救中心于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对13起重大车祸伤患者实施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其中受伤5~10人8起,11~15人3起,16~20人2起。发生车祸地点:国道或省道6起,县乡级道路7起。急救中心出动急救车次数:2~3车次8起,4~5车次4起,6车次1起,以上均不包括现场处理后警车或其他车辆送入院伤员车次。13起受伤人数为136例,其中男96例,女40例;年龄2~85岁,平均(35.5±2.5)岁;损伤部位:颅脑伤79例次,胸部伤66例次,腹部伤35例次,四肢骨盆伤72例次,脊柱及其他伤16例次。其中2个脏器伤92例次,3个及3个以上脏器伤32例次。 1.2 急救措施 本组采取心肺复苏48例次,心脏电除颤36例次,吸氧、辅助呼吸65例次,静脉穿刺输液95例次,加压包扎止血42例次,颈托夹板固定16例次,院内专科手术36例次。 2 结果 恢复良好者105例;伤残者26例,其中轻、中、重度伤残分别为12、10、4例,原因是现场未获得及时救治或颅脑伤、脊柱伤;死亡10例,其中现场死亡7例,院内死亡3例,死亡原因主要是脑疝、呼吸循环功能衰竭及失血性休克。 3 讨论 3.1 快速的反应能力 我院急救中心针对各种突发事件制定和完善了各种急救预案,并定期演练,使各项急救工作程序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主要包括:①定时保养和维修急救车辆,随时使各种急救设备(包括车载设备)如:吸痰器、除颤起搏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气管插管套件处于最佳应急状态;②对各种抢救药品、物品做到四定,即:定品种、定数量、定位置、定专人管理;③急救人员经过严格专业的急救培训,使他们能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所有急救人员树立三个第一:患者第一,时间第一,效率第一;做到三个到位:急诊工作责任到位,质量到位,服务到位;提高三个能力:急救的应急反应能力,急救思维能力,急救协调沟通能力;营造三个和谐:医患和谐,科内和谐,科外和谐[2]。急救中心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根据求救电话内容、受伤人数调派2~3组医护人员分乘2~3辆急救车作为第一梯队以最快的速度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科主任一边向医院总值班及主管院长请示汇报并成立救援小组(主管院长任总指挥),一边调派副班医护人员立即到岗作为第2或第3梯队随时赶赴现场,同时通知在家休息急救人员及颅脑、骨科、胸外、普外、五官科等值班人员到急救中心组成院内抢救小组,随时待命,迎接伤病员;放射、B超、药房、出入院结算处等开通绿色通道做好检查及办理相关手续准备(所有检查和治疗先进行后交费)。 3.2 院前急救 第一梯队最先到达现场的急救医生为现场救援小组组长(科主任或其他领导到达现场后交由其担任)根据现场情况和伤员的神志、瞳孔、呼吸、脉搏、口唇颜色、肢端温度等迅速做出伤情评估和分类,发放红、黄、绿、黑标识卡。红卡:危重伤员,给予现场急救措施,如清理呼吸道、畅通气道,止血、包扎、固定,建立静脉通道,心肺复苏及电除颤等;黄卡:重伤员,给予必要的抢救处理;绿卡:轻伤,给予最简单的治疗,如止血、包扎、固定,采取自救或互救为主;黑卡:特重伤员,为了其他更多伤员的利益,在人力物力允许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必要的治疗。死亡患者也用黑卡表示。现场急救重点在于:①心肺复苏。即是遵循“先复苏后固定、先止血后包扎”的原则[1],对失去意识,呼吸、心跳停止者应将其置于复苏体位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意识不清但有呼吸、心跳者,应将其置于侧卧位,以防止分泌物、呕吐物吸入气管而窒息。意识、呼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