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因题而文,因言而意
知人论世,一直是我们解读文本的钥匙。解读哪篇文章都离不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环节,似乎只有这样,才找对了方向,才能松一口气,然后沿着解读大道通向一个个罗马。
我却很想向学生推介另一种方法――因题而文,因言而意。?@是属于“裸读”的一种方式,是针对那些“无病呻吟”的安定世道下的生活小品美文,或“有病没法直接呻吟”只好用了象征性手法写就、能够引发类似境遇下的读者群体共鸣的那类文章,是作为一种规律性阅读可以推而广之的方式。这种阅读理解的方式,尽量只注重文章本身的点点滴滴,包括结构上的标题、开头、中间、结尾,也包括用字、遣词、造句、修辞及标点符号。这种阅读方式,只有一个原则,即“自圆其说”。能够自圆其说的,都是好文章,不能够的,就需要查检作者和写作背景。这种阅读理解的方式属于“语用”的范畴,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提升考证能力,而是为了提升自圆其说的思维辨析能力。
下面,我们就用“因题而文,因言而意”的批析方式来阅读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
原文如下:
自余为?J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苏轼的《赤壁赋》皆属于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二板块“与造物者游”,这个板块名称也来自于课文中的“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一句。
造物者,即大自然,即“万化”。那么,编者的意图就显明了,就是说柳宗元和苏轼两人同大自然一起游。为什么?寄情山水。什么情?山水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可以将这样的“情”寄寓在这样的山水中?是如何寄情山水的?寄情山水了之后,唐代的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在人生道路上的努力方向有了什么变化?诸多问题,接踵而来。
我们可试着用“因题而文,因言而意”法来进行解读。
标题最后一个字“记”,是文体,记人记事记游都有。作者往往在文章结尾部分做出必要的交代。“故为之文以志”中的“志”,就是“记”的意思。但此处不仅仅是做个普通的交代,“故”字就告诉你,是有原因的,是有着重要的缘由才写了这篇“记”的,写了这篇“记”是“以志”,是为了“志”某些东西,所以,这个“志”与“记”相比较,有更郑重更恳切的意味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的悲喜情绪较之《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的“志力”理论要感性得多强烈得多。那么,作者借“记”是为了“志”哪些东西呢?
一记“西山”。
标题中第二个需要关注的对象就是“西山”。
“西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在记游文章中,肯定要描写到的。第一段末尾直接提到“西山之怪特”,第二段开头作者开始“异之”,认为西山很特异,就马上“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文官柳宗元攀爬西山的样子肯定是兴奋的、急切的,因为仆人被催促着在前面“过”“缘”“斫”“焚”,开山辟路,一路攀缘,直到“山之高”而后“止”,即直到西山最高处才停下来。
西山有多高?文人柳宗元登顶之后,肯定是累坏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只能“箕踞而遨”了。结果,放目远眺,极目四望,突目俯视,发现: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可见,西山是相当地高了。为什么呢?先排除柳宗元近视眼的可能,而夸张为孙悟空那样的千里眼好了,你看他描写的:几个州的土壤,都在他的坐席之下,几可触碰,这是将大范围夸小了,将几个州的土壤浓缩在触指可摸的沙盘内了;又说这几个州高高低低的地形山势,在他看来,有的突出高耸(注:课本注解“岈然”为“山谷空阔的样子”,我认为不对,我同意百度的解释――“岈”,形声,字从山从牙,牙亦声,“牙”本义为“犬齿”,“山”与“牙”联合起来表示“犬牙形状的山”“凸起歪斜的山”,即,“岈”的本义是犬牙般突起的山,与前文“其高下之势”才对应,“岈”对应“高”,“洼”对应“下”,所以“岈”义应为“高起”“向上突起”),有的低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