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同理心开展的再出发--成人之美的艺术.DOC

同理心开展的再出发--成人之美的艺术.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同理心开展的再出发--成人之美的艺术

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 翁開誠 同理心的重要性 同理心(empathy)在許多知識領域裡,都是個重要的概念。在諮商與心理治療領域裡,不但人本取向的Rogers(1957)主張同理心是心理冶療成功的充分而且必要條件之一,心理分析取向的Kohut(1977),也認為同理心是其治療的關鍵要素。因而許多學者認為同理心在心理冶療中的重要性,是跨越學派,普遍被接受的(Lamber, 1986)。 除了諮商興心理治療領域外,心理學中許多其它理論,也將同理心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例如:利他行為(Batson, 1987; Hoffman, 1978),道德發展(Hoffman, 1987),心理健康(Hogan, 1969; Maslow, 1968; 楊國樞,1976)、、、等等。 走出心理學,在其他學科中,對同理心的重視,有些比心理學更早就開始了。在西方,美學中對同理心的探討,正是心理學的前驅(Wispe, 1987)。在東方,方東美先生更指出,孔子的忠恕之道,也正是西方所謂的同理心(Fang, 1956)。 綜合言之,當我們放棄將對象視為客體興物體,而將其視為是個主體時,面對這樣一個自由、自主、情感飽滿、意義統整而又生生不息的生命主體,與之相處之道,恐伯最重要的,就是同理心吧(林毓生,l983;朱光潛,1932;Fang, 1956;Hoffman, 1987; Maslow, 1968; Rogers, l975; 1985)。 發展同理心的困境 筆者(Wong, 1995a)曾回顧l975年至1990年間所發表之同埋心訓練效果研究,這些研究絕大部份都用Carkhuff的同理心5點量表為工具。而訓練組的訓練結果,平均分數,沒有一個超過3.0。也就是說,當前這些同理心訓練效果,只及於淺層次的同理心;對高層次同理心的提昇,沒有顯著效果。 另外,Hill與Corbett(l993)也指出,同樣使用Carkhuff的5點量表,對專業的治療師施測,發現僅有很少數的人達到3.0的水準。 依據Carkhuff(1969)的定義,3.O是同理心訓練起碼的要求水準。然而上述的研究結果,卻連此起碼水準都沒達到,這是為什麼呢?筆者(Wong, 1994)曾嘗試對這個現象提出一些解釋,要言之:第一,測量同理心的測量項目,常是一、二句簡單的句子,資訊不足,即使同理心能力高者,也很難區辨得出來。第二,訓練與測量時的焦點,大多集中在外顯,表達出來的語言行為表現,內在的體認的提昇與瞭解被忽略了。第三,訓練所依據的原理,大多是行為主義的學習原則,有些則加上一點社會學習的原則。這類的學習原則對外顯行為習慣的建立,有其一定的效果,但若要提昇同理心內在的體悟,恐怕就有很大的限制了。然而如今當如何才能突破目前同理心理論與發展的困境呢? 筆者認為針對淺層次的同理心,當前的訓練方式,應當是有其價值的。只要其訓練與測量時所採用的材料更加豐富完整些(不要只用一、二個句子)。因為,針對簡短、明白的情感經驗,只要專注的傾聽,在體認上,一般成年人,應當不會有太大的困難。然而在如何恰當地表達上,卻是有學習的空間。此時,行為學習與社會學習的學習原則確能發揮其作用,使得學習者學會如何表現出恰當的語言行為反應。 然而高層次的同理心情況就不一樣了。高層次同理心所面臨的挑戰常是,接觸到大量、零碎、難懂的情感經驗,不知道如何能串連出其間隱含、貫穿的意義脈絡。面對這樣的情況,條件化學習原理或社會學習原理,恐怕就難使得上力了。需要的恐怕是比較複雜的內在心理歷程,而且這種心理歷程不是”純粹”認知性的歷程,是一種認知與情感結合,面對大量、看似零碎、難懂得情感經驗時,不但不退卻,還充滿興趣地去感受、去探究,直到發現出一種意義脈絡,能將這些經驗貫穿為止。而Bruner(1986)所提出的故事性思考(narrative thinking),恐怕正與這樣的心理歷程有著密切的關係。 故事性思考(narrative thinking) 故事性思考,簡言之就是在理解或創作故事時所用到的思考歷程(Bruner,1986)。再仔細一點說,故事性思考運作時,會主觀地選取細節,並將這些細節結合成一個彼此協調且有意義的整體(Wong, 1994)。依據上述的定義,筆者(Wong, 1994)曾進一步界定出故事性思考的四個要素:選取事件(selecting events),連結事件(connecting events),形成主題(forming the theme),動用主觀(using subjectivity)。筆者(Wong, 1994)也曾引述來自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及發展心理學中的研究來論述上述四個要素的存在以及其作用。然而正如Bruner(1986)所言,這種思考歷程其實一直存在於我們真實的生活中,然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