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期盼失落和悲剧格调
期盼的失落与悲剧的格调 ——小说《雪地里的期盼》文本分析
《雪地里的期盼》讲述了一个八旬老人在除夕之日期盼儿女来看望他,却最终希望落空,被狼吞噬的悲剧故事。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是这样理解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行动的模仿,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我们对老人的命运感到恐惧,心生怜悯,发生共鸣,由此形成净化自己情感的审美经验。文本通过独特的叙述与情感矛盾的张力,产生了浓浓的悲剧氛围。本文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文本的悲剧审美艺术机制是如何产生的。
一、聚焦于内心情感的叙述模式展现了期盼的失落过程
小说是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的,并且始终聚焦于老人内心。文本的文眼就是“期盼”二字,在第三人称俯视视角的关照下,用悲悯的眼光,展现了老人内心由希望到绝望的全过程。首先,文本开头用交代了故事环境——“这天正是除夕”。中国传统观念中重大的节日,本应是亲人团聚,其乐融融过年的日子。在这种语境下,老人的期盼显得更合理性,以至于故事结果对老人期盼的颠覆,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审美效果。在文本中明确表明老人在“想”的过程有四处:第一处,想到老伴的去世,交代个人孤苦的生活背景,接着采用老人的内视角描述了环境,因为怕孩子们拜年路上遭罪,在老人的眼里雪“纷纷扬扬像撕扯着破棉絮”。这是带着主观色彩来观看客观环境。体现老人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爱。第二处,通过老人的回忆,交代了自己搬到山上土坯小屋的原因——儿子儿媳的嫌弃。为后文的狼的出现做了合理的铺垫,但意义不止于此。回忆性的叙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当下的老人对过去时态的儿女行为有反思的味道。显然,他知道孩子们对他的恶,但他还是“热心地等着盼着”。这份近乎歇斯底里的执着,反衬了儿女们的冷漠,加强了谴责意味。第三处,老人喝醉后想到儿女们可能会来探望,于是把房门虚掩着。这仍然是执着的盼望,也是造成最终被狼吞噬的直接原因。他的思想动机是让儿女们的到来,这个意义层面,儿女就成为了酿造老人悲剧的刽子手。最终把文本的悲剧格调推向极致的是老人第四次内心活动:这时的他已经至于恶狼的血口之下,但他最终不忘顾念儿女,哀求狼“你可要把我吃干净啦,别剩下一些闲杂碎肉的,叫儿孙们看着心痛。”老人的逝去宣告了他简单合理的梦想的破产,始终挚爱儿女的老人生命的毁灭也完成了彻底的悲剧。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二、爱与不爱的情感矛盾张力中产的批判意味
所谓张力,是美国现代诗人、批评家退特提出来的。张力论成为新批评派的重要理论之一。退特认为,诗的意义就是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此处所谓的张力,就是两个对立因素直接的关系所产生的艺术效应。我们看到,老人对儿女至始至终的爱和儿女们对老人的嫌恶、不爱,是文本展示的最明显的两大对立因素。细节是往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老人的对儿女的爱就是通过细节表现出来的。担心雪太大了儿女来探望路上的不便;担心门的紧关儿女叫不醒自己;担心狼没吃干净自己的尸骨让孩子们心痛。甚至是在醉酒的情况下都提醒自己早睡早起,把孩子们一早定会来拜年作为自我安慰。可见期盼的热切,疼爱的深沉。作为缺席一方的儿女是通过老人的回忆来建构形象的,儿子儿媳对赡养义务的推卸,对老人生活的不管不问。从文本结构来讲,设置人物的缺席,本身就是对人物的侧面刻画。因为这种缺席是被置放在不合理的语境下的,即除夕家家团聚的日子。儿女们对老人的冷漠的情感通过缺席的设置被将至了冰点。爱与不爱在对照中发差得愈加强烈。这样的叙述安排,实现的隐含作者对文本的干预,体现作者的道德立场,实现对儿女行为的谴责。这样的叙述语调更是充满了批判的意味:“叫他们烦心厌恶”“三媳妇倒是个痛快人,三把两把就把他推出来了”“三儿子铁着脸围着他转了一圈又一圈”……
三、贪婪嗜血的形象暗示了传统价值观
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没过多久,狼就圆瞪着双眼颓然地呜呼而去了”。对于狼的死去,叙述者的语调显得轻松调侃,而读者的阅读反应却有拍手称快的快感。正式故事的结局吻合了读者的审美期待。可见,狼是恶的形象。它对老人嗜血吃肉的行为,正暗合了儿女对老人嫌恶的行为。前者是肉体上的,后者是精神上的。由此,狼的形象实质上是隐喻儿女们的形象。狼最终因为贪婪丢掉了性命暗示了儿女们最终的不幸下场。佛教的重要价值观之一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由此来劝导人们要行善除恶。因果报应也是中国传统所尊奉的真理,文本意义由此关照到更大的群体,具有了社会意义。其次,“百事孝为先”的传统价值观也被无情的颠覆,读者对人情冷漠到如此地步的震惊,对老人无奈命运的怜悯,对人类人性的思考,正是文本所要努力到达的形而上意义。《雪地里的期盼》最终在无尽的期盼中,等待着健康人性的回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