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与口腔病变.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檳榔與口腔病變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正式發表的衛生統計報表資料顯示,民國93年口腔癌已上升至台灣地區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的第六位、更是男性十大癌症的第四位;在台灣的口腔癌病人當中,90%皆有嚼檳榔的習慣,而屬於口腔癌前病變的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的病患,更高達100%皆是嚼檳榔者。嚼食檳榔所導致的口腔病變包括:唇形、面容外觀的改變、牙齒的變化、口腔癌前病變及口腔癌。 唇形、面容外觀的改變 長期嚼食檳榔會造成嘴唇紅色的部分變小、內翻且失去光澤;且堅硬多纖維的檳榔,更會使咀嚼肌肉發達,而造成下顎角兩側趨向直角化。 牙齒的變化 嚼食檳榔除了使牙齒染色,其長時間造成牙齒的磨損、消耗,更是永久的傷害。 口腔癌前病變及口腔癌 口腔黏膜受到檳榔塊的機械化刺激及化學性刺激,先產生口腔癌前病變,包括:白斑症、紅斑症、斑狀白斑症、上皮變異與原位癌、疣狀增生及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等;再產生口腔癌病變,包括:疣狀癌及鱗狀細胞癌。 白斑症 是口腔黏膜產生白色斑塊,表面平坦或稍突出, 不能以擦拭的方式將其除去,好發於頰黏膜、 黏膜頰側轉摺、齒槽黏膜及牙齦等位置,也正是 患者嚼食檳榔過程中,將檳榔放置的位置。 紅斑症 是口腔黏膜產生均勻、瀰漫、界線清楚、表面絨 毛狀且柔軟的紅色斑塊。 斑狀白斑症 是口腔黏膜產生粒狀紅色斑塊混雜的小白斑,亦稱 紅白斑,與紅斑症有相似的組織病理變化,其危險 性亦與紅斑症相似,比白斑症更危險,是更具惡性 的口腔黏膜病變。 上皮變異與原位癌 臨床上多以紅斑症或斑狀白斑症呈現,小部分呈現 白斑症。若整層上皮層充滿變異上皮細胞,則為原位 癌,表示上皮細胞已完全癌化。 疣狀增生 是口腔黏膜有向外突出且表面呈疣狀之腫瘤,好發 於雙頰黏膜,全部患者皆有嚼食檳榔的習慣。 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 是口腔黏膜變白、僵硬、出現纖維帶,以致張口、 說話、咀嚼、吞嚥困難。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好發 於頰黏膜、軟硬顎、臼齒後區、唇黏膜及舌部,口腔 黏膜下纖維化症患者皆有嚼食檳榔的習慣。 疣狀癌 是口腔黏膜上有一大片往外突出、表面呈疣狀或 乳頭瘤狀之腫塊,好發於頰黏膜、牙齦、及齒槽黏 膜、顎、唇及舌部。 鱗狀細胞癌 是口腔黏膜上有不痛、菜花狀突出之腫塊,或像火山 口狀帶有硬塊之潰瘍,腫瘤邊緣常有硬結,顯示腫瘤 已侵犯至周圍組織。鱗狀細胞癌患者有80%以上有嚼 食檳榔的習慣。 口腔癌前病變及口腔癌,有時是單一發生於口腔內一個部位或多個部位;有時多種病變發生於同一患者口腔當中,或相關病變前後連續發生於同一位置;或是口腔中一處病變切除後,經過一段時間再發生於同一部位或其他部位產生相同病變或不同病變。 參考資料 靳應臺(1998).檳榔與口腔病變。科學月刊,二十六卷第九期,734~737。 胡洪琪(1999).檳榔的禍患與口腔癌的防治。北市衛生,49,12-16。 韓良俊(1997).紅唇心事-檳榔危害之多少?。科學月刊第二十八卷第十期,806~811。 郭彥彬(1997): 有關檳榔嚼塊引發口腔疾病的研究。健康世界,261,頁31-34。 檳榔探究教育研究團隊(無日期)。檳榔e化網。民96年8月6日,取自: .tw 網站分層架構 健康醫學學習館/健康教育/健康促進/避免負向的健康行為/認識檳榔/檳榔與口腔病變 分段能力指標 5-3-4 評估菸、酒、檳榔、及成癮藥物對個人及他人的影響並能拒絕 其危害。 審查人:林錦英教授-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研究員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兼任教授 -健康醫學網計畫共同主持人 劉貴雲教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教授 蘇富美教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講師 撰文者:張育偉 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生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