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年会各专题研讨会纪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DOC
第26届学术年会各专题会议纪要
第一专题
Advances in the Geophysics of East Asia
提交论文9篇, 年刊录用9篇, 年会报告12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与地震相关的电磁异常和地震预报的关系;
2.地震事例的研究,包括对中国有所预报地震震例的回顾总结、Sumatra地震相关的速度变化、汶川地震变形的遥感成像;
3.地球深部的介质各向异性和结构;
4.日本的地震危险区划图,及中-日-韩联合开展的地震危险性分析项目;
5.介绍日本新近更新的强震台网及其在网上共享的地震灾情信息系统。
6.基于CPU和GPU的并行计算模拟。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日本及美国学者对年会首次设立英文专题的踊跃参与和交流,显示出面向国际地球物理同行的学术交流的成功。
2.地震灾害及其预测是东亚各国普遍关心的重要科学问题。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和资料共享与开放,对减轻地震灾害极其重要。
2.建议地球物理学会继续面向国际设立学科交叉专题,逐步扩大我国地球物理学的国际影响。
第二专题
地震与流体
提交论文9篇, 年刊录用9篇, 年会报告5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曹俊兴研究了地震影响地下流体(地下水与油气)运移变化的物理机制,将其分为两类:裂缝作用和地震冲击波压力作用两类,曹俊兴据此提出了一个地震控制油气二次运移的“震控成藏”概念
2.黄辅琼研究了地震引起地下水变化的物理机制,认为地震引起的水位变化与地震引起的钻孔体积应变变化相当,是含水层岩石空隙压缩性变化的结果,其幅度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受构造分布格局控制。
3.王海燕报告了辽宁地下水温变化观测结果,认为地温增高对地震有一定的预兆性。
4.陈佳维报告了四川紫坪铺水库载荷及渗流引起的地下库仑应力变化的模拟计算结果,认为水库载荷很可能是汶川地震的诱发因素。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王海燕、黄辅琼等报告、探讨的利用地下水温、水位变化进行临震预报是一个值得关注并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2.曹俊兴将地震作用和油气二次运移联系起来考虑,提出的“震控成藏”概念很有创新性,有可能形成新的学术生长点,值得深入研究发展。
3.地震引起的地下水变化目前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国际上在单一井孔观测中开展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黄辅琼等开展的庞大观测台网的研究具有创新性。他们的研究结果明确了地下水观测与地形变观测之间的关系。地震引起的地下水变化既可作为研究地震之间远程关联/触发的观测证据,也可为活动构造研究提供一条新的辅助探测手段。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地震和流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既涉及地震的孕育,又涉及地震作用对地下水甚至油气运移的影响,应加强研究,并应加强交流与合作。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地球物理学会和地震学会联合举办年会很好,建议坚持下去。
第三专题
汶川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提交论文19篇, 年刊录用17篇, 年会报告16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专题围绕汶川地震发震构造从地震地质、地震动模拟、震源机制解分析、震前震后的重力及GPS地形变研究对比等方面开展了多学科交叉、多手段综合分析的充分交流与讨论。
首先基于大量的野外实地观测资料进一步厘定了汶川地震地表同震破裂基本参数,鉴于逆断层缩短量和垂向隆升量的对应,提出现今龙门山地区与成都平原之间 ~4000 m高差完全可以通过逆冲断层将青藏高原中东部的地壳东向逃逸运动,转换为东缘的地壳隆升,并引起在逆冲断层上的右旋斜滑和地壳缩短实现的观点;给出了同震断层陡坎的8种类型、提出了级联破裂模型,可很好的解释为什么汶川地震的持续时间长达110S;结合龙门山断裂带的演化历史及地壳深部断裂分析了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
基于断层破裂过程的汶川地震动宽频模拟方法可广泛应用于缺少或者没有观测记录数据的地区,考虑地形影响的汶川大地震的强地面运动研究很好地解释了众多的同震滑坡灾害的致灾机理。
从汶川地震余震重新定位、Q值动态变化、震源机制研究等方面讨论了余震分布特征、汶川震区压应力方向、从地震矩平衡的角度探讨了对2008年汶川地震的影响,并开展了汶川地震余震中重复地震的聚类识别探索。
对汶川地震前后震源区地震活动及震源机制、不同时空尺度的重力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
基于汶川地震GPS震后形变场监测结果讨论与龙门山断裂带震后滑移。
另外,还就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地表破裂科考初步结果及InSAR同震形变场分析结果进行了交流讨论。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提出沿逆冲断层的右旋斜滑和地壳缩短可能是青藏高原高地形的主导因素;
2.提出了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汶川地震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