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对环境问题认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诗歌对环境问题认识

古代诗歌对环境问题认识摘要:环境问题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我们的祖先自走出茹毛饮血的穴居时代、跨进文明社会的那一时刻起,就重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写下了许多宝贵的诗篇。回顾我国古代在环境方面的有关内容,对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 古诗词 环保思想 中国素有“诗国”之称,在这悠久广裹的诗的国度里,古诗词的环境色彩多姿多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上风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情;“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情调;“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冬景……古往今来,诗人们身临这千差万别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激发灵感,创作诗篇,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也写出了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的今天,回顾我国古代诗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关内容,对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水土流失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她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明历史。可是秦以前她并不黄,春秋、战国时期河水是澄清的,当时黄河的名字叫“河”或者“河水”。《诗经?魏风?伐檀》这样写道: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一唱三叠,水清如许! 在其他诗篇中,也有描写河水可以照出风物的倒影等的诗句,可见,“黄河之水”当时还不是黄色的。 那么,河水是什么时候变黄的呢? 早在春秋时期,已有诗文记载河水不清了,郑国的子驷就引《逸周诗》说:“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可见那时黄河水已相当浑浊了。汉朝中期治水名人张戎更是有:“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这是在汉早期没有人说过的现象。“黄河”之名也正是从此时见诸史书的。这之后对黄河之“黄”的描写也越来越多了,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可见一斑,孟郊的《泛黄河》中也有“谁开昆仑源?流出混沌河”,这些都说明唐朝时黄河含沙量有增无减。这之后又有宋代王安石《黄河》:“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欧阳修的《黄河八韵寄呈梅圣俞》:“河水激箭险,谁言航苇游。坚冰驰马渡,伏浪卷沙流”,清代查慎行的《渡黄河》:“地势豁中州,黄河掌上流。岸低沙易涸,天远树全浮”可见历史上的黄河水基本都是黄的。 炎黄子孙如滔滔黄河之水在不同的领域引领着时代潮流,也以不同的方式诉说着黄河昔日的荣光,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而今,却成为一条悬河,危机着子孙的发展,对其的治理刻不容缓。 二、沙尘暴 沙尘暴从来源上看,属于自然现象,但是当人类活动强烈,引起地表干旱及植被退化时,会加剧沙尘暴的发生几率。从古代的诗词歌赋中,尤其在以边塞生活经历为背景的诗歌中,我们能找到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沙尘暴的真实体验。 《诗经?匪风》是有沙尘暴含义的最古老的诗作。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 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风之大,使得思夫之情更显情切! 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杨尘沙”,描述了朔风扬沙的情景。这一阶段的诗歌中记述沙尘暴场景的非常多,如 “风飚扬尘起,白日忽已冥”(王粲《杂诗》);“ 悲风鸣树端,不睹白日景”(陆机《苦寒行》);“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别董大》)等等,意思基本上都是说大风刮起后,沙尘飞扬,遮避天日。后来的诗歌进了一步,对沙尘暴带来的其他影响有更多的阐述,北朝的王褒的《饮马长城窟》写到“尘飞连阵聚,沙平骑迹多。昏昏垅坻月,耿耿雾中河。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转蓬随马足,飞霜落剑端。”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中写到“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元代的萨都剌《上京即事五首》写到“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紫塞风高弓力强,王孙走马猎沙场。” 田艺蘅 《塞下曲》:“黑风卷沙平太行,辕门列戟飞秋霜”等,都说明沙尘或沙尘暴天气现象古来有之。 而今,上帝抛沙的那只手越来越快,沙尘暴的发生频次和强度也越来越多,不得不引起警惕。 三、动植物保护 我国古代具有丰富的动物保护思想。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有初步认识。传说,周文王曾告诫儿子武王对大自然不要进行过度的开发,要按自然规律合理使用。他说:“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瞥之长;不糜不卵,以成鸟兽之长。”当时人们还认识到保护山野薮泽是国富民强的保证。《孟子?梁惠王上》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