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_连词与介词.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_连词与介词

古汉语常见虚词工具书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收词160) 清·吴昌莹《经词衍释》(收词183) 清·刘淇《助词辨略》 (收词476) 杨树达《词诠》(收词469) 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收词290) 吕叔湘《文言虚字》(收词27) 白玉林、迟铎《古汉语虚词词典》(中华书局,2004) 本校图书馆古汉语虚词工具书 Ⅰ.华南师院中文系《古代汉语虚词》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280页 Ⅱ.社科院语言所《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商务印书馆,1999,909页) Ⅲ.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语文出版社,2006,668页) 第一节 介词 一、介词是虚词, 不能单独使用,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介词的作用是把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等一类的体词介绍给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 ¤介词及其“介绍”的成分组成“介宾结构”(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主要充当状语或补语。 古汉语常用介词有“于(於)、以、为、与、用、由、自、从”等。其中“于(於)、以、为、与”用特别复杂多样。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10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当“认为”、“以为”讲的“以”,可以单用“以”,也可以使用“以为”或“以……为……”的格式。如: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孟子·梁惠王下) ◎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管晏列传)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庄子·秋水) 有时“以为”或“以……为……”是“任命……为……”的意思。例如: ◎周田子方,魏文侯以为师。 (史记·魏世家) ◎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介词“以” 1)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或凭借的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拿”、“凭”、“把”等。如: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许行) ◎以管仲之智,为能谋天下乎?(韩非子) ◎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庄子) 2)介绍动作行为形成的原因,相当于现代的“因”、“因为”、“由于”。如: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 ◎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孟子) 3)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略等于“于”。如: ◎文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 ——田文(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离骚) ——我匆匆奔走于前后啊,希望追上前代明王的足迹。 (3)“以”的宾语位置和“以+宾”结构的位置 1)介词“以”的宾语位置,可前置,也可后置(现代继承后置式)。 例如: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许行)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新序·杂事) ◎[武以]平乱,[文以]经务。 (十六国春秋·北燕录 ) 此外,“是以”、“何以”、“奚以”中的代词“是、何、奚”作“以”的宾语,通常也都置于“以”之前。如: ◎是以不传。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何以战? ◎授之以鱼,足解一日之饥; 授之以渔,足食终身之鱼。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汉书?礼乐志) ◎晓之以理,诲之以教。 4)当介词“以”的宾语是上文中已出现过的事物,这个宾语常常省略。如: ◎小有人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传) ◎将以()衅钟。(孟子) ◎左右皆笑之,以()告。 (战国策) (1)“于”和“於”的关系 “于”和“於”在古代文献中本来是两个字。“於”和“于”的用法大致相同,但二者上古的语音不全相同。 ◎在甲骨文中用“于”,不用“於”; ◎《尚书》、《诗经》中用“于”字占绝大多数,只有少数地方用“於”; ◎《左传》中“于”、“於”的使用频率大致相等; ◎其他先秦古籍如《论语》、《孟子》、《荀子》等诸子著作中, “於”字用例占绝大多数。 (参何乐士:《〈左传〉的介词“于”和“於”》(《〈左传〉虚词研究》78-111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版。) ◎到了汉代,“於”字基本上取代了“于”。 ◎现代汉语中“於”字又简化成“于”(【注意】作姓氏、地名及“於戏、於菟”等读wū的词的不简化)。 (2)“于(於)”字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1)介绍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从、到”等。如: ◎遂寘姜氏于城颍。 ◎海运则将徙於南冥。 ◎壬戌,战于韩原 。(韩之战) ◎青,取之于蓝 而胜于蓝 。 (后一“于”字表比较,详下面) 【注意】 “於是”经常不是表示“在此”,而是表示“在此时”,可译为“当时”、“从此”。如: ◎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左传) ◎遂墨以葬文公,晋於是始墨。(左传) ——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於是乃摩燕乌集阙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