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然免疫分子抗菌肽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PDF
310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4 年 8 月第9 卷第 4 期 Chin Med Biotechnol, August 2014, Vol. 9, No. 4
DOI: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4.04.014 ·抗体药物研究新趋势·
天然免疫分子抗菌肽的作用机制
和临床应用
安泰,徐瑜,陈博,郑鑫,林海龙
抗生素的发现被认为是医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在 以较低的浓度产生抗菌作用,一种解释是抗菌肽可以产生协
感染性疾病临床治疗中曾经给患者带来福音。但近年来,随 同抗菌作用;而另一种更被认同的解释是抗菌肽通过一种间
着抗生素在各领域的滥用,细菌耐药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 接的方式保护宿主而非简单的杀菌作用,这就是抗菌肽的免
域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人们一直试图通过新的手段或者可 疫调节功能。
替代的药物来解决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天然抗生素”抗菌
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 )被认为是先天免疫系统 2 调节宿主免疫反应
中非常重要的一类物质,它的发现与应用将为未来解决此问 抗菌肽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
题提供潜在的可能。到目前为止,多达 5000 种抗菌肽已经 免疫分子。当宿主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处于感染或受损
被发现或合成[1] 。天然的抗菌肽广泛分布在原核生物(如细 部位的细胞会释放抗菌肽进行抵抗。抗菌肽除了能够抑制微
菌)和真核生物(如原生动物、真菌、植物、昆虫和其他动 生物的生长增殖,还能作为免疫效应分子,直接招募淋巴细
物)中。对于动物来说,抗菌肽主要分布在暴露于接触病原 胞或介导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间接提高效应细
体的组织和器官表面上,并且被认为是抵抗细菌、病毒和真 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菌的先天免疫反应的第一道防线[2-3] 。基于以上特性,抗菌 和 T 淋巴细胞等的招募能力。因此,抗菌肽对宿主免疫反
肽在医药和农业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结合国内外 应调节起重要作用。如在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中存在的抗
抗菌肽的最新研究进展,从抗菌肽的理化性质、抑菌和免疫 菌肽 cathelicidin ,由于其在人体内编码一个 18 kD 大小的
机制以及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论述,为抗菌肽的研发和应用 非活性前体蛋白,因此被命名为 hCAP18 。在人中性粒细胞
提供理论依据。 中,hCAP18 被加工成由 37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且 N 端含
有 2 个亮氨酸的 α-螺旋阳离子肽,被称为 LL-37 。LL-37
1 理化性质及抑菌机制 在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以及皮肤、内脏、腺体和附睾的上
抗菌肽是由约 100 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短肽,不同 皮细胞中均有表达[11] 。当宿主感染病原微生物或机体受损
的氨基酸序列组成使抗菌肽呈现出特定的结构特征和不同 时,cathelicidin 能够直接作为免疫细胞的趋化因子,募集
的理化性质,形成一种低抗原活性的免疫防御机制。这类带 其到感染部位,从而发挥抗感染的作用[12] 。此外,LL-37 还
正电荷极性和疏水性残基较多的两性短肽分子可以很好地 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释放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从而间接产
与微生物膜表面磷脂进行非特异性相互作用[4-5] ,这种短时 生趋化作用[13] 。例如,LL-37 可以促进人外周血单核细胞
间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可以使微生物快速死亡,并且耐药菌 分泌大量的 IL-1β,从而间接介导 IL-6 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大理学院护理专科班《外科护理学》教学计划 -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DOC
- 大脑中动脉中央支血流动力学评价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PDF
- 大脑浅静脉血栓形成伴出血性脑梗死.PDF
- 大腿软组织平滑肌肉瘤MRI诊断与病理对照研究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DOC
- 大行程高精度驱动系统的研究.PDF
- 大银鱼胚胎发育的观察 - 湖泊科学.PDF
- 大鳍免疫球蛋白D 重链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水产学报.PDF
- 大黄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pdf (1325Mb).PDF
- 天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 天津北方网.DOC
- 天津滨海区50 年局地气候变化特征 - 气象科技.PDF
- 天然动植物色素的特性及其提取技术概况 - 林业科学研究.PDF
- 天然抗菌肽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PDF
- 天然活性单萜—柠檬烯的抑菌性能研究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PDF
- 天然色素的提取与分离.PDF
- 天蚕抗菌肽A 与蜂毒素杂合肽基因的合成及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 - 遗传.PDF
- 天麻有效成分的药理功效及其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 保鲜与加工.PDF
- 太湖不同湖区风浪的季节变化特征 - 湖泊科学.PDF
- 太阳能电池等效电路模式与数值模拟方法 - 国家奈米元件实验室.PDF
- 太阳能电池铸造用二氧化矽石英坩锅之制造研究Study of Manufacture .PDF
- 太阳能级多晶硅 - 中国有色金属标准质量信息网.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