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山云阳山
文化名山云阳山
云阳山耸立在一望平畴之中,显得格外巍峨挺拔。山上林木蓊郁葱茏,“草木滋繁,鸟兽相呼,自然相狎”①。它的东麓却是地势乎缓的河谷平原和丘冈地,洣水汇沔水、欧水、文水、茶水,穿过云阳洪山庙峡谷,北去攸县、衡东,汇入湘江。古代贯穿茶陵东西、南北的两条驿道分别从东麓、北麓近山而过。自古以来,这块丘盆地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稠密。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南宋绍定四年(1231),先后在这里的洣水北岸、南岸筑金州城、茶陵城为县(州)城池,其中茶陵城至今仍是县城所在地。
由于云阳山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因此自古引人注目。
史前的先民首先看中了这块土地。这里为先民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山下可以“种五谷”、圈养牲畜,山中可以狩猎,还可以尝百草、采药。无疑是首选的栖息地,位于东麓的独岭坳大溪文化遗址就是一个例证。在这处遗址,经考古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人类文明遗存。遗存有陶罐盛装的稻粒和鱼、兽骨及石器等生产工具,留下了人类社会从狩猎文化向农耕文化过渡时期的痕迹。
佛道两家看中了云阳山的幽深、清静。山下田畴相连、村舍相望。世外清境与“人间”近在尺咫,有山下“人间”为依托,生活有保障。因为佛徒道众虽然看破红尘,但还得食人间烟火,云阳山正是他们既“可以避世,可以隐居”的福地,又是有生活来源的“宝地”。
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欣赏云阳山的峰岩之美、林泉之幽。这里,近邻县城,却远离尘嚣,“世外桃源”与“人间烟火”相通。这正是他们排遣奔竞中的郁闷、发思古之幽情的理想游憩地。
云阳山与人类文明活动密切相关,源远流长,积蕴了深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湘东文化名山。北宋官修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古迹》即有云阳山的记载。此外,《史略循蜚》、《水经注》、《汉学堂丛书》、《汉唐地理类钞》、《皇甫记》、明《一统志》、《湖南通志》等古籍关于云阳山的记载更为详细。这些记载主要是关于云阳山为“云阳氏故封”、“神农故封”、“古南岳”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云阳氏之墟
《汉学堂丛书》辑《汉唐地理类钞》一书的记载称:“沙土之福,云阳之墟。”意思是,长沙的福地,是云阳氏封地故址。《皇甫记》载:“云阳为少昊氏之封在甘泉。长沙云阳殆其始封。按:少昊氏亦称云阳氏。”少昊即少昊金天氏,传说是黄帝之子。黄帝死后,立为金天氏,封在甘泉。按这些记载的说法,少昊氏最初封在云阳山,黄帝死后,封为金天氏,改封在甘泉。因为少昊金天氏又称云阳氏,云阳山才得名“云阳”。
二、炎帝神农氏故封
《湖南通志·封建志》关于云阳山的记载称:“远溯上世,则王者亦常都之。……黄帝封故炎帝榆罔于露,则茶乡之露水山地。是为湖南众建诸侯之始。”《史略循蜚》也有类似的记载:“榆罔名参庐,居空桑,蚩尤逐之。黄帝杀蚩尤,乃封参庐于路。注:今茶陵州露水乡有露岭,初盖封于此。”露岭,今称潞岭,是云阳山系之一。
炎帝的封地在云阳。在云阳山一带“教民种五谷”、“尝百草,采药医民”。云阳山是他和他的子民们的主要活动地。后来,死在茶陵,葬在鹿原陂。晋代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记载比较含糊: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所著《路史》的记载就比较明确了:炎帝神农氏“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王象之编著的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记载更为明确、具体:“炎帝墓地,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茶陵县的命名即源于此。康乐乡原是茶陵县的一个乡,南宋嘉定四年(1211),朝廷划出茶陵的康乐、霞阳、常平三乡另置酃县(今炎陵县)。这样,炎帝陵的所在地白鹿原属酃县了。
据史载,炎帝是北方的神农部落的首领,为什么跑到南方来了,会“封在云阳”呢?
原来,神农部落的领地很辽阔,南至交趾(今岭南一带),北至幽部(今河北北部),东至旸谷(今山东西部),西至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势力强大。后来,由于轩辕部落的兴起,领地丢掉了不少,只好逐渐向南迁徙。他虽然发明了种五谷、采药治病,但耕作粗放,只能广种薄收,领地减少了,很难养活全部落的人。部落子民受到饥寒、疾病的威胁,难免发生动乱。这时,诸侯夙沙氏背叛炎帝,引起内乱。后来,虽然采纳“箕”的计谋,杀了夙沙氏,但夙沙氏的部属不服,常常作乱。
内乱引起了炎帝的深思。他深深感到只要人们不挨饿受冻,有病能得到治疗,安居乐业,就不会发生内乱,也能齐心合力,抵抗其他部落的侵占、掠夺,仅靠镇压、争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退而修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以退为进,研究治理策略,改进治理部落的办法。他带领部分子民南巡,考察民情,传授种五谷的技术,采药治民疾。这一招很有效,得到了部落子民的拥护。原夙沙氏统治区的老百姓群起而攻之,推翻了夙沙氏诸侯集团,归顺炎帝。
炎帝带领子民一直往南巡视,来到云阳山麓。
云阳山绵延在河谷平原和丘冈之中,连绵起伏,郁郁苍苍。一条河流穿过云阳峡谷,蜿蜒北去。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