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按边际成本订价,是理论分析的原则,还是具体 .doc

一、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按边际成本订价,是理论分析的原则,还是具体 .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按边际成本订价,是理论分析的原则,还是具体

也谈按边际成本定价 汪祥春教授在《价格在资源合理分配中的作用 (下面简称《价》文)一文中,提出按边际成本订价以合理分配资源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提得好。合理分配资源作为一项目标,对价格体系改革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应该承认,多年来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按边际成本订价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呢?显然应加以考察。据我所知,国内提出这种主张的人不多,在老一辈经济学家中提出这种主张的就更少了。因此,我对汪教授勇于探索的精神表示钦佩。拜读原文之后,感到有必要提出两个问题进行讨论,一是《价》文把按边际成本订价理解为一种具体可行的订价方法是否正确?二是《价》文所设想的按边际成本订价方法是否有实用价值?由于本人学识浅薄,所论不妥之处,谨请汪教授和对按边际成本订价有兴趣的同志,多多指教。 一、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按边际成本订价,是理论分析的原则,还是具体的订价方法 汪教授在《价》文中,把按边际成本订价看作一种具体可行的订价方法,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价》文提供了关于按边际成本订价的图示,这个图是指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情况,所以本文限于讨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按边际成本订价。 根据我的理解,为了解释供给和需求如何决定价格,以及供求均衡价格的优越性,西方微观经济学分析了供给曲线背后的边际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背后的边际效用曲线,提出了MC=MR=P对合理分配资源的作用(MC表示边际成本,MR表示边际效用,P表示价格)。理由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无力影响市场上的价格,而是在价格(部门均衡价格)已定条件下,来调整产品供给量,以取得最大利润。资产阶级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厂商达到最大利润的条件是,要把产品生产量控制在产品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的水平上,即产量决定于边际成本。这里可以加以求证:厂商赚取最大利润的条件是 MC=MR=P 证明: (表示利润。公式意思是:总利润=总收入-总成本) 公式两边对产量求导: 若最大,则其一阶导数必为零, 所以, 所以MR=MC 又因在完全竞争条件下MR=AR=P 所以,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MC=P 其经济学含义就是:只要厂商生产品的最后一个单位所能带来的总收入增加量(MR)还超过由于制造该单位产品所必须的总成本的增加量(MC),这就表示继续扩大产量,扩大的每单位产品都可以获得一点利润,因而扩大产(销)量可以增加总利润。反之,假如他的产(销)量已扩大到这样程度,即:最后那个单位的产品引起的总收入的增加量(边际收入)小于提供单位产品所费成本(边际成本),这表示他增产该单位产品还带来亏损,因而减少产(销)量反而可使总利润增加。因此,该厂商赚得总利润为极大值的条件是:他把产(销)量调整到一定数量,这个数量的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所提供的总收入的增加量(边际收入MR),恰好等于增加这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总成本增加量(边际成本MC)。又因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边际收入等于平均收入等于售卖价格,所以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利润极大化的条件是:MC(边际成本)=P(售出价格)。 由上可知,厂商不是按边际成本订价,而是按边际成本等于部门均衡价格的原则确定产量。也就是说,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无力决定产品价格,此时产品价格是由社会供求决定的部门均衡价格。厂商不过是按照已形成的部门均衡价格,去决定产量,以达到最大利润。所以说,《价》文中的图示和解释把问题搞反了(这一点在下面还将详细谈到)。 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看,边际成本也不是厂商制定价格的具体依据或说实际指标。由于边际成本一直未列入会计账目中,因而多次引起关于边际分析在现实中是否存在和厂商是否以边际成本等于价格去组织生产的争论。例如,牛津大学哈罗德教授(R.F.Harrod)主持调查38家厂商后,在1939年《牛津大学经济学报》上著文指出:厂商不知道需求曲线,不知道边际收益线,更谈不上按照MC=MR=P去组织生产。50年代夏克尔(G.L.Shackle)在苏格兰调查170家厂商,1955年发表调查结果,亦发现厂商未用边际方法来决定价格。美国的赖斯特(R.A.Lester)1945年对美国南部58家厂商调查后说:边际分析不符合厂商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同年9月,马克洛(F.Machlup)于《美国经济评论》上著文进行反驳,认为经济学家和工商人士所用名词不能沟通,工商人士在决定价格与产量的思维过程中,实际上是以边际计算为基础的。据说,美国经济学界评价这二人争论:“马克洛赢得战斗,赖斯特赢得战争”。① 萨缪尔森教授并不否认这一事实,即厂商并不用边际分析方法。但他认为:“即使厂商自己不有意识地使用经济理论中的具体的边际工具来解决最大利润问题,就厂商能够相当准确地猜测到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实现最大利润而论,它实际上是在使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大致相等。它做到这一点,并不使用曲线,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