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过动儿的治疗与教养问题 - 上善心理治疗所
爹地媽咪也抓狂——談過動兒的治療與教養問題
作者為馬偕醫院心理師 羅秋怡, 本文刊載於中國時報87/10/17
家長及老師不難發現,“過動兒”在學校,家中,及外面,經常會有出人意料的行徑,令大人不知如何反應。例如,上課中突然起來走動,字寫的開開的或部首顛倒不像一個字,背書背很久,功課不能自己如期寫完,總要大人再旁盯看,東西丟三落四,書包忘記背回家,粗心大意,經常意外受傷,愛插嘴,神遊,漫不經心。嚴重者,活動量特別大,好動,不能靜靜坐著,動作大,粗魯,破壞力強,拆解玩具傢具,除了睡覺,身體某部份永遠在運動。因此造成別人不等程度的干擾。
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候群的兒童大約佔兒童人口3%至9%,大約出現在兒童精神科個案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年齡從3歲至青少年不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候群是一個發展性的疾患,早期發現治療可以預防日後棘手的問題。根據美國精神疾患診斷標準(DSM-IV),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候群的症狀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及衝動過動,這兩種症狀可單獨或合併。而我們俗稱的“過動兒”﹐是具備衝動過動的症狀,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候群的一個亞型,另外兩個亞型包括:注意力欠缺型及注意力欠缺合併衝動過動型。與同齡小朋友相較之下,過高的活動量,自我控制力薄弱,衝動過動的表現讓家長通常在學齡前,及早發現了過動兒異於常人之處。但若是因注意力不足引起的困難則要等到上學後,有功課的要求時才會被發現。而過動衝動的症狀隨年齡增加可趨於緩解,然而注意力不足的症狀則可能持續到成人期以後。
有關的研究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候群屬於輕微的腦傷,根據患者腦部的掃描顯示,專司注意力集中的區域代謝活性偏低。過動兒無法有效的在一堆刺激中找到有關連的刺激,或者說他們在一般時間內不知該注意什麼;就算找到對的刺激,也難以持續;就算持續,也很容易受干擾而半途而廢。所以過動兒在處理訊息過程比一般孩子費時費力,計畫組織力不佳,成果也較差。由於注意力及衝動控制中樞異常,使得過動兒在適應一般家庭學校生活格外困難。
對過動兒來說,面對僵化的要求造成師生親子的對立,親子關係緊張,父母親因管教孩子導致夫妻失和。過動兒極容易衍生出其他合併症:70%有學習障礙,低學業成就;15%至75%有情緒疾患;30%有焦慮症;30%至50%有攻擊行為,品行疾患,態度對立,法律問題;70%低自尊,低挫折忍受度,人際困難;50%的過動兒在青春期有注意力欠缺疾患,反社會人格,濫用藥物等問題。這些症狀若產生,可能會一直持續到成人之後。也因此家長與老師無法在什麼事都不做的前提下,用“長大就好了”來自我安慰。
傳統的教育方式對過動兒可能幫助不大,在這裡僅提供一些意見給老師及家長參考。教導過動兒的方法是抓住大原則,將目標分成輕重緩急實施。大人不需要特別強調形式上的要求而每事管,例如,一定要端座在椅子上寫功課。這種情形下,認得字比端坐重要,所以應把重點擺在認字上。又如在學校,不發出聲音比無聲的東摸西摸不干擾別人,因此行為的要求是前者而非後者。很多家長老師以為孩子乖乖坐好就是專心,事實上對過動兒來說,是貌合神離的評量標準。因為過動兒不動時可能仍不專心,神遊去了,而身體在動的過動兒,可能卻是專心的在思考題目,但是他不能控制身體不要動。
教養過動兒,家長的法寶包括:(1) 清楚的行為設定,一致的獎勵處罰(非體罰)原則。過動兒需要的是以耐性愛心為基礎的清楚規範原則的教育,尤其父母親的教養態度應該一致,不要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考驗過動兒辨識臉色的能力,徒增孩子的混淆,無法貫徹建立遵守行為的習慣。(2) 修正不當的高標準,建立多重價值觀,針對問題解決的處理模式。關於評量標準,家長若只接受單一的價值觀,依靠唯一的考試分數做為學習評量的方法,將使與過動兒共同生活的日子充滿坎坷荊棘,因為過動兒70%有學習困難。(3) 父母親的情緒管理。父母親面對過動兒,經常火冒三丈,原有的耐性根本不夠用,父母親需要情緒管理,預防陷入與過動兒的惡性循環互動中,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治療過動兒的基礎。家長應學習一個更有效的行為管理方法才是當務之急。
根據筆者的“過動兒家長效能團體”臨床經驗發現,一般家長的錯誤觀念包括:(1) 教孩子以“棍子”為師,如果家長只知一味打罵責怪過動兒,非但原先的困難沒獲得改善,可能因錯誤的教導方法更加深了其他併發症的可能性。更何況打得了一時,打不了一輩子,愈打問題愈大。(2) 拼命做感覺統合,或推給機構每禮拜一小時的處理,因為不是每個過動兒做感覺統合都有效。家長應先帶去醫院評估過後再決定治療方向,以免落得最後花了大量金錢及時間,卻無作用的下場。(3) 不敢吃醫師開出的藥,害怕上癮或被標籤是“病人”。藥物的作用是為減低注意力不足所產生的學習困難或行為問題,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