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 券市场十年-财经大学.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第一章  萌芽时期的上海证券市场 年 ) 年 月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揭牌仪式的举行,标志着上海 证券集 中性有形交易市场运作 的开始 。也只有在此时,才可 以说上海 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 的建立表 明中国的改革跃上 了一个新 的台阶。而踏上这 个台阶,经过了长时期的改革积累和准备,包括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 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这又决定了证券市场 的建立是一个漫长 的过 程 。从历史的角度看 ,这个过程始于 中国改革开放 的起点 中共十 一届三 中全会 。从那时起到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的这段时期,是 上海证券 市场孕育的重要 时期 。我们称之为上海证券 市场 的萌芽阶 段 。要记录上海证券市场的历史,首先应该记录这段对上海证券市场 建立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关键时期。 第一节  上海证券市场形成的理论和实践背景 一、上海证券市场形成的理论背景 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 的必然产物 。在资本主 义社会,商品经济发达,社会经济资源主要通过市场供求 自发地进行调 第 2 页 节。在以利润为 目标的激烈竞争中,人们要扩大生产规模,就必须追加 投资。当自我积累难 以满足扩大的投资需求时,就需要进行外部融资。 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外部融资方式主要包括通过银行信贷 的间接融资方 式和通过证券市场 的直接融资方式两大类 。这两大方式基本上满足 了 社会上各类经营者扩大资本规模 的需求。 但是,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方式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 以同等 使用 的。不 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不 同的适应性 。对于银行信贷 的间 接融资方式,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可以使用,在计划经济模式下也可 以使 用 。由于银行信贷方式只在银行与借款人之间单独发生关系,因此 国 家就可 以通过编制信贷计划 以控制信贷规模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任 何银行与借款者之间的矛盾都可 以由国家运用强制方法进行协调 ,其 原因在于银行和企业都是国家 的。但是,对于证券市场 的直接融资方 式,计划经济条件下却难 以运用。这是因为: 证券 的直接融资是筹 资者直接面对众多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是用 自己的资本进行投资,政 府可 以进行监管,却难 以直接插手,更不能用强制 的办法进行干预 。 证券流通 的二级市场风 险复杂 ,国家计划难 以进行有效控制 。因 此,在计划经济国家中都不允许证券市场的存在。可见,证券市场的直 接融资方式只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运用,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 缺 的组成部分。 但是,在改革开放 以前 ,中国实行 了 多年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 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证券经济被荡涤得一干二净 。要在这样一个基 础上建立证券市场 ,与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证券市场 的自然形 成与发展绝然不同,它必然带来一系列特殊的矛盾和 问题 。这种矛盾 首先表现在观念上,如发展证券市场是不是搞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条 件下搞股份制会不会使 国有资产流失甚至变为私有制,等等 。归根结 底,就是认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现在要搞 证券市场,也就是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这些观念成了 改革和发展 的巨大绊脚石。要发展,就必须对这些重大的理论 问题进 行澄清 ,以扫除障碍 。 第 3 页 (一 )党 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 的理论意义 年 月召开 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 中全会是 中国经济改 革 的转折点。这次全会作 出了把党和 国家 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 的战略决策 。特别是邓小平 同志在全 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