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叙事的形态学——兼论警察介入青少年犯罪预防问题论文.pdfVIP

青少年犯罪叙事的形态学——兼论警察介入青少年犯罪预防问题论文.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少年犯罪叙事的形态学 ——兼论警察介入青少年犯罪预防问题 牛 旭+ 毛尊让” 马群弟”4 【内容摘要】 未成年犯管教所里的青少年犯罪叙事,是一种退缩性的叙事。当纸醉金迷的欲望幻 象变成囚笼,无所凭依的苦痛,使父母的爱成为唯一的凭藉。因为这些人注定还会回归社会,矛盾依旧 存在。然而,当下青少年犯罪预防仍畸重于家庭、学校等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殊不知,随着社会组织的 解构,非社会控制已力所不逮,需要借助正式社会控制包括警察力量的介入,才能毕其功于一役。警察 站在防止青少年犯罪的最前沿,这道防线防守得如何,直接关乎整个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成败。这方面, 我国台湾地区的“少年事件处理法”和同心圆制度或许能提供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叙事学 逆社会化社会控制 同心圆制度 犯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青少年的犯罪问题,青少年犯罪就是社会问题的一面镜子。在当今的 信息社会中,新闻媒体俨然成为我们了解青少年犯罪最重要的渠道。然而,新闻媒体报道极易从权威 的、成年人的视角将青少年犯罪人形象刻板化,掠夺他们的发言和诠释权,造成他们的集体失声,乃至于 显,重新复权,找到青少年犯罪复杂的社会及个人动因,从而为青少年犯罪预防找到一条新的、务实的进 路,是摆在我们面前急迫的任务。 近年来,叙事学在犯罪研究领域成为显学。犯罪人的叙事(offendergnarrative)越来越被当成了解犯 罪实践意义的工具。通过它我们甚至可以发展出青少年犯罪的叙事疗法。事实上,Ward创立的改造罪 Lives 犯的新生路径(Goodapproach),④其理论根脉就植根在让犯罪人重建自己的生命叙事上。 and AsA 运用Canter Youngs的生命如戏(“Life 年犯进行了调查问卷。有趣的是,他们的叙事具有极强的相似性:上初中后,学校家庭管不住了(和偏差 同侪一起不回家、逃学),在社会上,上网、打架斗殴、勒索钱财(犯罪后被捕人狱、后悔、父母的不离不弃 感动自己),发誓好好改造,出狱后报答父母之恩。这样的青少年叙事,反映出青少年在社会中自我实现 遭受挫败后,试图退缩到家庭中,把与社会的这种难以调和的矛盾转移到对父母的感恩,从而暂时与社 本文系陕西警官职业学院2015年院级科研项目“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的防范——基于社会控制理论的视角”(项目 编号:YJl5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牛旭,陕西警官职业学院讲师。 ”毛尊让,陕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副所长。 ”+马群弟,陕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干部。 LAAFProcedurefor Offenders7Narratives.TheHoward ①CANTER,D.andYOUNGS,D.(2015),TheExploring Jour- nalofCriminal 11 Justice.54:219—236.doi:10.1 1/hojo.12124. 万方数据 青少年犯罪叙事的形态学 会和解。然而,这却是一种虚假的和解,事实上是一种逃避。因为他们注定还会回归社会,现在隐而不 显的矛盾终要爆发,这正是这些叙事隐藏的炸药包。 时至今日,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仍畸重于家庭、学校等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模式,殊不知,随着社会的 解组,尤其在农村,非社会控制已力有所不逮,亟需正式社会控制力量来填补这一空白,使处在懵懂混沌 状态、缺乏社会控制与教养、易于越轨的青春期青少年能得以“正向社会化”,成为未来守法向善的公民。 对此,台湾地区的“少年事件处理法”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同心圆制度或许能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走出电视新闻,回归未成年犯管教所 (一)电视新闻里的权力关系 犯罪新闻为何经久不衰?为何媒体永不厌倦捕捉犯罪的每个细节?犯罪新闻为何既带给我们以社 会威胁感,又带来娱乐的满足感?秘密在于电视新闻往往“将危机娱乐化”。一方面,犯罪新闻叙事常常 试图把我们置于一种破碎、随时不安的危险之中,召唤出一种如芒在背的社会危机感,制造一种集体的 痛苦、悲伤和害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