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教授诊治顽痹琐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良春教授诊治顽痹琐谈

朱良春教授诊治顽痹琐谈[关键词] 益肾壮督蠲痹通络;顽痹;朱良春 [中图分类号]R25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2(b)-076-02 朱良春生于1919年,江苏镇江人,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事章次公先生,得其真传,从医70载,历任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及长春中医学院客座教授。1987年12月,国务院授予其“杰出高级专家”,1990年又确认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 概述 顽痹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近年来称其是“异质性”、“慢性”、“进行性”侵袭性疾病。该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主要病理变化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滑膜翳形成、间质受损、软骨及软骨组织的侵蚀,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及功能丧失,而且可以累及心肺、血管与关节外组织器官,如出现皮下结节、血管炎、心脏病变、结缔组织病变、胸膜病变等,致残率极高,国外医学界称之为“不死的癌症”、“关节肿瘤”。 2 病因病机 2.1外邪袭入,杂至为患 此为痹症发生的外因条件。外因指风、寒、湿、热等邪。杂至即病,邪多以风寒或湿热混杂的形式合而致痹。如《素问“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2.2 正气不足,腠理疏豁 此乃痹症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气(包括营卫之气、经络之气、肾中精气和督脉之阳气)不足,难以抵御外邪和驱邪外出,腠理疏豁,外邪方可乘隙而入。如《灵枢“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2.3 经络闭阻,气血不通 此乃痹症发生的病理关键。因邪气入侵之后,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甚则不通而发病。《如景岳全书“着痹者闭也,以气血为邪所闭,不得运行而病也。” 2.4 顽痹发展特点 痹症若失治、误治,病延日久,病邪变化深入,必然殃及胫骨,如湿凝为痰,血停为瘀或与风、寒、湿、热等邪相合,交阻于筋脉,附着于骨骱,致使病情逐渐加重(如关节肿大变形、曲伸不利),有的甚至累及脏腑,进一步发展成脏腑痹(如心痹);或气血亏耗、肝肾虚损、筋骨失养,呈现正虚邪恋,虚实混杂,缠绵难愈的病理状态。终而出现“四久”:久痛入络、久痛多瘀、久痛多虚、久必及肾,酿成顽痹。 3 辨证方法 3.1 辨主症 3.1.1辨疼痛如疼痛呈游走状,走注无定,则为风痛,因风性善行,《内经》称之为“行痹”,多为风邪偏盛所致。如疼痛较剧,曲伸更甚,得温稍舒,遇寒加重,因寒性凝滞,并主收引,《内经》称之为“痛痹”,多为寒邪偏盛所致。若肢体酸痛,有重着之感,尤以下肢多见,甚则关节肿胀,则为湿痹,因湿性重浊趋下,为有质之邪,《内经》称之为“着痹”,多为湿邪偏盛所致。如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痛不可近,得凉稍舒,遇热加重则为“热痹”,多由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或感受风热湿邪所致。若患处初始得凉颇舒,稍久以温为适,则为热中有寒之证。 3.1.2 辨肿胀 关节肿胀必有湿邪,其病发初期湿气较甚,尚未成痰,故漫肿无边,压之柔软;若病延日久,肿势不消,湿邪内停,气血不畅,湿凝为痰,血滞成瘀,痰瘀互结,附着于关节,则关节肿大,触之较硬;若兼有疼痛,则为痰瘀痛。 3.1.3 辨僵直、拘挛 关节僵直、拘挛,多为痰瘀胶结为患,若兼有疼痛,亦为痰瘀痛。 3.2 辨舌脉 3.2.1辨舌象舌苔白腻而浊者为湿盛,并见浮黄者为湿热,因浮黄即提示湿将化热;苔白腻而质淡者为寒湿。无论舌苔如何,只要舌质红者,均为阴虚、血虚之象。如舌边见有瘀斑或衬紫者,均为血瘀之象。若舌尖红、口干、舌燥,则为郁久化热之兆;口干欲饮、舌红苔燥黄为郁久化热已成之候。 3.2.2辨脉象湿盛之脉多沉细而濡;湿热之脉则缓大或濡数;浮缓湿在表,沉缓湿在里,弦缓为风湿相搏;虚涩为寒湿郁滞;脉沉而细为中湿、为湿痹、为阳虚;阴虚者多见弦细,有时带数;夹痰者每见濡滑;夹瘀者则见濡涩。 4 顽痹的辨治 朱良春教授认为,顽痹以病程长,骨节肿痛、僵直变形为特征,由于其病变主要在骨,骨又为肾所主,而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又与肾有密切联系,故宜益肾壮督治其本,蠲痹通络以治其标。益肾壮督即补益肾气,温壮督阳。阳气旺盛即可驱邪御邪,又可强筋健骨,使病患易于趋复;蠲痹通络即以大队虫蚁搜刮之品为主,蠲除风、寒、湿、痰、瘀之邪,疏通气血通行之道。结合舌苔、脉象的体征,方用“痹通汤”(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协定处方)随症加减,熟地黄、仙灵脾、鹿衔草、全当归、鸡血藤、蜂房、蕲蛇(或乌梢蛇代)、地鳖虫、僵蚕、蜣螂虫、炮山甲、全蝎、蜈蚣、广地龙、甘草等,共入汤剂。每日服1剂,同时服浓缩益肾蠲痹丸(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制剂),每次4 g, 3次/d,饭后服用,妇女经期或妊娠期忌服。 阴虚患者药后有口干、咽燥现象,可用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