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岩层倾斜的情况下
实习四 读倾斜岩层地质图并作剖面图 实习目的 1. 认识倾斜岩层和不整合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学会用“V”字形法则分析倾斜岩层的产状; 2. 学习在地形地质图上编绘图切地质剖面图的基本方法。 一、倾斜岩层与水平岩层在地质图 上的表现 (1)如果岩层出露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则岩层为水平岩层; (2)如果岩层出露线与地形等高线不平行,则岩层为倾斜岩层。 在岩层倾斜的情况下,有可能根据“V”字形法则大致判断岩层倾向。 二、不整合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根据地质图上出露的地层时代、层序可以确定不整合类型。 (1)如果在两套不同时代的地层之间存在地层缺失,而两套地层产状一致,界线基本平行,则为平行不整合; (2)如果两套地层产状不平行,较新地层的底面界线截过不同时代的较老地层界线,则为角度不整合。 三、在倾斜岩层地质图上编制剖面图 1. 选择剖面线 两个原则:①尽可能垂直图区主要构造线;②尽可能多地切过图区主要地层 2. 绘地形剖面线 ①确定剖面基线,基线海拔一般比剖面切过的最低点再低3~4个间距,然后以基线海拔为起点,在基线两端建立海拔柱,形成“基线-海拔柱”投影系; ②把剖面线与所有地形等高线的交点投影到“基线-海拔柱”投影系中,用圆滑的曲线连接各投影点,得地形线 本次实习的作业 分析凌河地质图,并绘制该图上A-B地质剖面图 * 该图区既发育水平岩层,也发育倾斜岩层 该图区既发育平行不整合,也发育角度不整合 3. 投影地质界线 把剖面线与所有地质界线的交点投影到地形线上,并按各点附近的地层倾向和倾角绘出分层界线。 如果剖面线与地层走向斜交,则应按照剖面方向的视倾角绘地层界线 真倾角与视倾角的换算可以用“真、视倾角换算表”(56页)或利用极射赤平投影完成 注意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画法 4. 整饰图件,完成地质剖面图 (1)按岩性画岩性花纹符号,岩性花纹符号的长度应该短于不同时代的地层界线; (2)标注地层时代、地层产状、剖面方位、图名、比例尺、图例、特征地形地物、责任表,擦去中间过程的所有标记 注意剖面方位的度量方法 责任表 岩性花纹符号的倾斜程度按岩层的视倾角画,但产状标注真倾角 地层产状有两种标注方法 地层时代尽可能标在该套地层下方居中位置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国立潮州高级中学地球科学科刘世增.PDF
- 国立新竹教育大学附设试验国民小学九十九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DOC
- 国立高师大附中九十六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国文第二次期中考试题.DOC
- 国立高雄大学97年水肺潜水研习暨体验营实施要点.DOC
- 国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学科技潜水暨水域运动教学发展中心器材场地.PDF
- 国立高师大附中101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段考高二基础生物科试题.DOC
- 国际发展小额信贷成功经验对欠发达地区的启示-中国金融论坛.PDF
- 国际地理教育奥林匹克竞赛IGEO介绍与思考-地理奥赛网.PPT
- 国际植物保护公约新修订文本.DOC
- 国际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沿———国际地球化学大会-岩矿测试.PDF
- 2025年广西中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四+人地协调观+课件.pptx
- 2025年广西中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综合思维+课件.pptx
- 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教材梳理:第4讲+天气与气候.pptx
- 第5讲+世界的居民课件+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教材梳理(商务星球版).pptx
-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学课件 第1单元 熟悉的数与加减法 1.1.6 认识1-9 第6课时 合与分.ppt
- 2025年中考一轮道德与法治复习课件:坚持宪法至上.pptx
- 2025年河北省中考一轮道德与法治复习课件:崇尚法治精神.pptx
-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课件-2025年吉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pptx
- 精品解析:湖南省娄底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原卷版).doc
- 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教材梳理:第10讲+中国的疆域与人口.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