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滤减象似性与语言符号象似性 - 复旦大学
( )
外语学刊 1999 年第 2 期 总第 96 期
滤减象似性与语言符号象似性
山东财政学院 王寅
1 滤减象似性
语言世界观多元论中提出的现实、思维、语言、文化四要素之间溶为一体 ,相互作用的观
点 ,实际上就是语言符号象似性的哲学基础。现实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语言 ;语言反映思维 ,
思维反映现实 ,这种“决定”和“反映”的过程 ,就可能产生象似现象 ,语言符号象似性就是这
种“反映”的结果。但在从思维到现实的第一次反映中 ,和从语言到思维的第二次反映中存
在着反映减弱的现象 , 由于这种滤减现象的存在,才使得语言符号的象似程度也得到衰减。
因此 ,语言符号既有象似性的一面 ,又有非象似性的一面。语言符号象似性既有必然性 ,又
有局限性。
11 横向反映滤减现象
思维是对现实的反映 ,语言又是思维的反映 ,这三者在两次反映过程中存在象似性现
象 ,但这种象似性是在逐步减弱的 ,笔者把这种现象称为“横向反映滤减现象”, 以此解释在
( )
同一语言平面中三因素间象似性关系 参见图 1 。
如上所述 ,人类的认识总是不在断完善 ,朝着掌握绝对真理的方向不断前进 ,这就说明
思维对现实的反映永远有不足之处 ,思维对现实的第一次反映存在滤减现象。从思维到语
言还有一次减弱现象。现实世界是三维的 ,反映在人脑中的认识也应是三维的或是近似三
维的 ,如形象思维等 ,而语言却是以线性序列表述的 ,是一维的。用一维去表达三维 ,就必然
存在失真现象。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 ,思维总比语言要丰富 ,用语言对思维加以表达时又有
一次反映减弱现象。
( ) ( )
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Witt genstein 1889 —1951 在其《哲学研究》 1953 一书中说 :
“我们越是仔细地去考察实际的语言,它和我们的要求之间的冲突就越尖锐 ,这种冲突渐渐
变得不可容忍。”维特根斯坦这里所指的冲突就是指现实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常常不能够满
足表达思想的需要 ,用他自己的话说 ,“当我们必须在我们的实际语言中找到那种秩序,那种
( )
理想物 笔者注 :指纯粹而又明确的逻辑和思维 时 ,我们便对通常称为‘命题’, ‘词’, ‘记号’
的东西变得不满意了。”语言表达在实际上总归赶不上思维的进步 ,跟不上认知表达的需要。
中国人常讲:只可意会 ,难以言传 ;某种感觉很难用语言来形容 ;词不达义 ,言犹未尽等等 ,这
些说法都足以说明语言总是赶不上认识的需要。
( )
笔者同意解构理论学派的代表人法国的德理达 Derrida 1976 :18 的说法:“所指作为一
种他者从来也不是同时性东西 ,它最多是能指秩序的一种细微地不相符的逆转和平行。”前
半句说明了先有物质世界 ,再有语言 ;后半句说明了语言符号的局限性。但笔者不同意德理
( )
达 1973 :158 的名言:“语言之外不存在任何东西。”语言之外还是存在一些尚未表达的事物
·14 ·
和概念 ,还是存在很多未被人类知晓的事物和现象。
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是无限的 ,而人的思维尽管在不断发展和增加 ,但相对于无限
的现实世界来说是有限的;而语言对思维的表述总是处在不足的地位 ,因此这三者在横向反
映上呈一种逐步减弱的现象。正因为在现实和语言之间有思维这一“中介”因素 ,从现实到
语言就好象是经过过滤似的 ,笔者就将该现象称为“横向反映滤减现象”。
根据这一观点 ,我们可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思想“现实 —认知 —语言”,记作 :现实 思
维 语言。三者间横向逐步减弱的现象在图 1 中用虚线和更虚的线表示。
该表达式从左向右时的象似程度是呈逐步减弱的趋势 ,当然从右向左看 ,我们就会得到
“语言 思维 现实”的表达式。用辩证的观点看 ,也不可否认语言对思维和现实的影响和
反作用。笔者这里主张是“影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