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章肌肉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与训练
身体素质: 概念: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 。 影响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的因素: 肌肉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肌肉工作时的能量供应 内脏器官的机能以及神经调节能力 ∴身体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力量素质 绝对肌力: 相对肌力(比肌力): 肌肉爆发力: 肌肉耐力: 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1.肌纤维的横断面积 ①肌力与肌肉横断面积 成正比。 ②实验: 力量训练100天,上臂肌横面积↑23%,肌力↑92% ③运动训练引起肌肉横断面积增加的原因: a.肌纤维增粗: 2.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 肌纤维类型与肌力关系:快肌纤维%越高肌力越大 运动单位: 3.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 水平低者:60%肌纤维参与活动 水平高者:90%肌纤维参与活动 研究证明:20-80%MVC活动,主要靠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 4.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 4.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 肌节最适初长(2.0-2.2?m)时,粗细肌丝重叠佳,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最大; 大于最适初长时,粗、细肌丝重叠↓,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 小于最适初长时,粗、细肌丝重叠↓,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虽然↑,但不如最适初长时。 5.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①协调各肌群活动 ②提高中枢兴奋程度 ③增加肌肉同步兴奋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来提高肌肉最大肌力。 80%MVC活动时,同步兴奋↑ 6.年龄与性别 20-30岁时达最大 青春发育期前:男肌力女肌力(不显著) 青春发育期后:男肌力女肌力(显著) 原因:①雄性激素 ②男子经常参加一些能发展力量和爆发力的体育活动 7.体重 体重大→绝对力量较大 体重较轻→较大的相对力量 体重的增加→绝对力量直线增加 相对力量下降 肌糖原和肌红蛋白含量和毛细血管分布密度也会影响肌肉力量。 小结: 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1.肌纤维的横断面积 2.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 3.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 4.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 5.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6.年龄与性别 7.体重 二、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 (一)肌纤维的收缩力 (二)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三)肌纤维类型 (一)肌纤维的收缩力 (二)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普通人:60%-70%的肌纤维同时参与收缩 运动员: 80%-90%甚至更高肌纤维收缩 (三)肌纤维类型 早期研究:无论是速度训练还是耐力训练都不会引起肌纤维类型的改变。 近期有研究表明:肌纤维间通过亚型的形式有可能出现相互转化。 三、功能性肌肉肥大 概念:由于运动训练所引起的肌肉体积增大 主要表现:肌纤维的增粗 (一)肌浆型功能性肥大 概念:指肌纤维非收缩蛋白成分的增加所致的肌肉体积增加。 表现:肌纤维的非收缩蛋白成分含量如线粒体、肌糖原、磷酸肌酸和肌红蛋白等数量增加。 较小强度长期运动训练→功能性肥大 部位:主要是慢红肌(Ⅰ型肌)和快红肌(Ⅱa型肌)肌纤维。 耐力性运动→慢肌产生肌浆型功能性肥大 (二)肌原纤维型功能性肥大 概念:指肌纤维收缩蛋白成分的增加所致的肌肉体积增加。 表现:肌纤维中的收缩蛋白含量增多,肌原纤维的体积明显增加。肌肉绝对肌力和相对肌力的显著提高。 长期大负荷力量训练→肌原纤维型功能性肥大 部位:主要在快白肌(Ⅱb型肌)纤维中 力量性和速度性全力运动→快肌肌原纤维型功能性肥大 四、力量训练原则 (一)大负荷原则 要求:阻力应接近(至少超过肌肉最大负荷能力2/3以上)或达到甚至略超过肌肉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 (二)渐增负荷原则 概念:力量训练过程中,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肌肉所克服的阻力也应随之增加,才能保证最大肌力的持续增长。 最大负荷→适应→新最大负荷→适应 (三)专门性原则 概念:指所从事的肌肉力量练习应与相应的运动项目相适应。 分类:身体部位的专门性和练习动作的专门性。 机制:不同肌群甚至同一肌群的不同运动单位之间应具有一定的神经肌肉协调性。 意义:有利于神经系统的协调调节能力,以及肌肉内一系列适应性生理和生化变化。 (四)负荷顺序原则 概念:指力量练习过程中应考虑前后练习动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原则:先练大肌肉、后练小肌肉、前后相邻运动避免使用同一肌群。 (五)有效运动负荷原则 概念:指要使肌肉力量获得稳定提高,应保证有足够大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以引起肌纤维明显的结构和生理生化改变。 (六)合理训练间隔原则 概念:是寻求两次训练课之间的适宜间隔时间,使下次力量训练在上次训练出现的超量恢复期内进行,从而使运动训练效果得以积累。 五、力量训练要素 (一)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与学前儿童绘画的发展和教育.pdf
-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观及教育启示.pdf
- 的电压、电流关系.ppt
- 的改革 - 梅县松口中学.ppt
-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启示.pdf
- 的数据模型.ppt
- 盈科瑞·科技信息周报第21 期 - 盈科瑞(横琴)药物研究院.pdf
- 目标状态.ppt
- 盐酸哌甲酯控释片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疗效.pdf
- 目标代码.doc
- 2025年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单招(数学)历年真题考点含答案解析.doc
- 联营公会合同协议.docx
- 2025至2030年中国零齿隙弹性联轴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0年中国静音窗帘环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0年中国非接触卡读写器天线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0年中国非金属管道定位仪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0年中国非织布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0年中国雪地刷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0年中国面板紧固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语文2019-2024历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