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银矿床及其时空分布》科普文学杂谈.pdfVIP

《中 国银矿床及其时空分布》科普文学杂谈.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一 篇     概 论 第 一 章  中 国银矿 勘 查 、开 发利 用 简况 第一节  新中国建国前银矿开发利用简况 银在我国是最早被认识并利用的金属元素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采冶 白银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史册记载,白银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时间可能比黄金早,而与铁差不多同时。古代文献 《尚 书 禹贡》中记载梁州 “厥贡璆、铁、银、缕、驽、磬”。 《禹贡》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上述 记载表 明至少在战国时期 (公元前 多年 )我国已把银作为进贡 的珍品。以后,银一直与 铁、铜、锡、铅、金、汞等列为各个朝代开采利用的金属。 早在 《山海经 五藏经》中对银矿产地 已有记载:先秦时期银矿产地有山西的少阳山 (交 城 )、江 西 的柴 桑 (九 江 )、湖 南 洞 庭 山(岳 阳 )、陕 西 大 时 山(眉 县 )、数 历 (千 阳 )、宁 夏高山 (隆德 )、四川梁州、甘肃槐江山 (张掖 )等 处;《汉书 地理志》和 《续汉书 群 国志》记载到汉武帝 (公元 年 )时 ,我 国银 矿 有 陕 西 长 安、新 疆 难 兜、四 川 朱 提(宜 宾 )、 园徒、云南律高、贲古、双柏、滇 (昆明)、哀劳等地。在战国至汉代的墓葬中,见有银项圈、 银器 、银针等随葬品。在 出土 的铜器外表 已有金银错 ,表 明战国到汉代 ,不仅能采冶银矿 , 而且加工制造成银器的工艺技术也已达到相当的水平 。到南北朝时,在岭南一带采银 已较盛。 如清朝汪士铎 《南北史补志 食货 矿冶 记 载 :“魏 天 赐 元 年(公 元 年 )罢 山东诸冶 。 时银 出始兴 (广东始兴县西北 )、阳山县 (今广东阳山县南)及桂阳 (今广东连县 )、阳安县 (今 四 川 简 阳 )。”又 《补 宋 书 食货志》也说 “元嘉三年 (公元 年 )……徐豁为始兴太 守,表呈三事……其二 曰:群领银 民三百余户凿坑采沙 皆二三丈,功役 既苦 ,不顾崩压 ,一 岁之 中,每有死者……”。可见当时采银 已有相当规模 。到隋唐时,矿业 已相当繁荣, 《新唐 书 食货志》四中曾概括记载全 国 “凡银 、铜 、铁 、锡之冶一百六十八 ,银冶五十八 ,铜冶 九十六,铁 山五,锡山二,铅 山四”。 《国史两朝志》记载唐代 “金产六州 ,冶十一,银产二 十三州 ,冶八十 四,铜十一州 ,冶 四十六 ……。隋唐时统计有银矿产地 处 。 年西安 南部何家村一举 出土唐金银器 多件 。 据 《江西通志》记载 :江西德兴县在晋朝 以前属安乐县 ,因产银和铜而于公元 年间改置银城县。 《元和群县志》二十八卷记载 :饶州银山每岁出银十余万两 。 《新唐书 地 理志》还记载宣州 (安徽宣城)、信州 (江西上饶)、衢州 (浙江衢县)、广东省境内二十一州, 广西境 内三十二州 ,都有 “土贡银”;北方 的陕州 (河南陕县 )平陆有银穴三十四,伊阳 (河 南嵩县治 )有银 、铜、铅 。 年 的西安大 明宫遗址 曾出土 块唐天宝年间的银铤 ,其中 块银铤上刻字表明是安徽宣城产的,另一块是信安群的 (今浙江衢县城)。另在西安南部出土 的一银铤上刻有 “河南府伊阳县和天宝十三载五月”等字样 。 据历史材料估计,唐元和初 (公元 年)时年产 白银约 万两 ,到宣宗大中元年 (公 元 年 )银年产量达到约 万两左右 。到北宋元丰元年 (公元 年 )已知银矿分布全 国达现今的 个省共 处 。当时江西德兴银矿虽然 已开采 多年 ,但仍是主要产银场 。 到明代前期 ,官府 曾禁止 民间采银 。但后来又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采银高潮 。银矿 分布全国 个 省 ,主 要 银场 分布 于淅、闽、川、滇 省 。据估计 明万历 年(公 元 年 年间官府所收税银每年约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502613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