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1-2西游记
悟元子刘一明:修道之书。 2. “五四”以后主要从功能属性上解释。 胡适主张“滑稽”和“玩世主义”:“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至多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西游记考证》) 鲁迅主张“游戏说”:“有人说是劝学,有人说是谈禅,有人说是讲道,议论很是纷纷。但据我看来,实不过出于作者之游戏。只因他受了三教同源的影响,所以释迦、老君、观音、真性、元神, 无所不有,使无论什么教徒,皆可随意附会而已。” 同时指出“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几乎改观。” (《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3.建国后主要从阶级斗争的角度理解。 有“农民起义说”、“叛逆投降说”、“诛奸尚贤说”等诸多意见。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从哲理上阐释。 如“反映人生说”、“追求真理说”、“表现理想说”。 二、主题的时代特征 “游戏中暗藏密谛” —“心学”,宣扬“明心见性”,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客观上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心学的基本思想是“求放心”、“致良知”,即让受外物迷惑而放纵不羁的心,回归到良知的自觉境界。 “心猿”:宗教中指躁动的心灵。小说中这是孙悟空的别称。 全书的叙事结构也体现出这一意图:一、孙悟空大闹天宫(放心);二、被压于五行山下(定心);三、西行取经成正果(修心) 第24回唐僧问何时可到雷音,悟空答: “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第85回悟空用《多心经》提醒唐僧:“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使唐僧明了:“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可见小说宣扬了与道家“修心炼性”、佛家“明心见性”相融合的心学,早期批评家都认同其隐喻着“魔以心生,亦以心摄”的思想主旨。 鲁迅也同意明人谢肇淛:“《西游记》……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的说法。 相关链接:名家点评 1.《水浒》是怒书,《西游》是悟书,《金瓶梅》是淫书。(张潮《幽梦影》) 2.言英雄则《三国》、《水浒》、《说唐》、《征西》,言哲理则《封神》、《西游》,言情绪则《红楼》、《西厢》(梁启超《告小说家书》 ) 第四章 《西游记》 西 天 取 经 有关《西游记》的歇后语: 孙悟空赴蟠桃会—不请自来 孙悟空变山神庙——露了尾巴 白骨精碰上孙悟空—现了原形 唐僧取经—千辛万苦 唐僧看妖精—好歹不分 唐僧三逐美猴王—不识好人心 白骨精骗唐僧—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沙僧挑担子—稳稳当当 猪八戒喝磨刀水—内秀(锈)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猪八戒吃人参果—不知滋味 猪八戒啃肘子—自残骨肉 猪八戒当和尚—不忘娇妻 孙悟空的筋头—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 花果山的孙大圣—从石缝里蹦出来的 神魔小说: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编织神怪形象,将一些零散的、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产生的时期:明代后期。 产生的背景:三教合一思想盛行;受神话、志怪、唐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部分小说话本的影响 历史演义贵“真”;英雄传奇贵“正”;神魔小说贵“奇”、贵“幻”。 第一节 《西游记》的成书、作者、版本 一、成书过程 1.唐宋时期是取经故事由历史故事向民间故事、俗讲演变的阶段。 历史事实:玄奘陈祎取经始于贞观元年(627),贞观十七年(643)返回,次年抵达长安,取经657部,行程五万里,历时十八年。 玄奘奉旨口述西行见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见教材P126),声称“皆存实录,匪敢雕华”,但有神异色彩; 其弟子慧立、彦悰又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宋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有《唐三藏》, 宋时刊印 “讲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将历史故事文学化,并出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的猴行者形象,这是孙悟空的雏形。 2.元代是取经故事进入平话与戏曲创作而渐趋定型的阶段。 杂剧有元代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元末明初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杨景贤的《西游记》。元明之际出现了一部《西游记平话》。 3.明代是西游故事的总结与写定阶段。 二、作者与版本 1.作者:第一种说法: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作品,作者非一人。 第二种说法:作者吴承恩。鲁迅和胡适主张此说法,章培恒认为证据不足。(见教材p140页注释)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髫龄即以文鸣于淮”,却“屡困场屋”。30多岁才补岁贡生,孤傲不屈,愤世嫉俗,曾任长兴县丞,很快又因“耻折腰”弃官还乡。 2.版本:现存最早的是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20卷,100回,刊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