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平成21年度第19回埼玉大学役员
第一组 组长:赵洵 张进更 组员:杨新民 刘超 韩字威 薛杉 曾庆楼 童鹏祖 第二天 祗园寺-太白书堂-通慧庵-立庵-化城寺-九华山文物馆-上禅堂-旃檀林-肉身宝殿-云海-东崖云舫-百岁宫游九华街景区。 一早,由驻地出发,北行,先游祗园寺,接着沿金钱莲花甬道南往五孔桥和太白书堂。一路观赏阴骘堂、太白井、银杏和九华“三宝”之一的金钱树。再由太白书堂南行百米,往观广济寺、普同塔,游通慧禅林、立庵,接着去菩提阁、九华老街和放生池、娘娘塔,最后步入化城寺,参观历史文物馆。下午,去旃檀禅林,一路西行游念佛堂、上禅堂、金沙泉、连理金钱柳、肉身殿;由肉身殿西南山径游小天台,欣赏西天云海;从小天台经芙蓉峰往回香阁,观迎客松、华严禅寺,并于寺前远眺闵园竹海和天台、十王、钵盂诸峰;由回香阁北行经钟亭、东崖云舫,小观音峰(寺)达百岁宫,参观明代高僧无瑕大师的肉身敷金像;出百岁宫后门,下行0.5公里,由岔路口北行游老虎洞、棋盘石、燕子洞、五龙湾;返回岔路口,西行游观音洞、乌龟石景点;回住地,在街区选购土特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第三日一早下山。 太白书堂 大家现在见到的就是太白书堂,它初建于南宋嘉熙初(约公元1237年),是青阳县令蔡元龙为纪念李白二游九华而始创。1991年地藏菩萨圣诞日重建竣工,占地1800平方米。 太白书堂毗邻东崖宾馆及聚龙大酒店。主搂高大,庄严古朴,窗明几净,环境幽雅,独具皖南民居风格。堂内有高档文房四宝、名人书画出售,是九华山佛教圣地接待骚客文人的最佳场所。院内两株古银杏树,俗称“活化石”,属第三世纪子遗植物,树旁一太白井,始凿于宋代,相传李白烹泉品茗于此。 通慧庵 化城寺 走过通慧庵,便能见到化城寺。化城寺为九华山开山祖寺,历史最悠久又是地藏菩萨道扬,是九华山寺院的“总丛林”。东晋隆安五年(401 年),僧人杯渡曾在此筑室为庵。唐至德年间(756—758 年)改建,定名为化城寺。“化城”源出於《法华经》中的佛教故事。 九华山文物馆 旃檀林 肉身宝殿 大家随我看!这里就是传说中的肉身宝殿! 肉身宝殿坐落于九华街西神光岭头,周围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殿宇高15米,山门面北,红墙森严,巍峨壮观。歇山重檐顶,戗角凌空。铁瓦盖顶,四周回廊上方雕栋画梁,立石柱20根。殿宇面阔3间,进深16米,地面铺汉白玉石。中央为1.8米高的汉白玉塔基,上矗七级八面木质宝塔一座,高17米。每层每面设有佛龛,供奉地藏佛像。塔内是地藏肉身所在的3级石塔。木塔东西两侧分塑十殿阎罗参拜地藏的立像,金碧辉煌。殿基和两侧佛台有38幅精美的汉白玉浮雕,图案为净瓶、宝剑、判笔、莲花、牡丹、兰花、石榴等。殿前有半月形拜台,上列铁鼎,香烟缭绕。肉身殿以塔为龛,构造罕见。建筑面积705平方米。属全国重点寺院。 百岁宫 云海 九华街 在小天台游览了将近一天,相比大家也都感到乏倦了。那么就让我们去往九华街! 九华街是一处平均海拔约640米的山中盆地,四周青峰耸翠,环山如城。面积约4平方公里,是九华山的核心景区,为香客游人集散地。老街店铺、寺庙林立,僧俗共处,农禅并重,是九华山人文景观荟萃之地。开发历史悠久,早在东晋隆安年间(公元401年),就有天竺名僧杯渡在芙蓉岭下创建茅庵,开创了九华山佛教活动先河。 现九华山景区按五A级景区规划,对老九华街上不合理的建筑大量拆除,并且景区的管理部门已全部下迁到山下九华新区,为九华山景区的再次开发打下基础。 这里山清水秀,就让我们下榻此地,好好享受江南水乡的温柔吧…… 第三天 回香阁-凤凰古松-慧居寺-华严洞游闵园景区。 从九华街出发,经回香阁登天台的古道下至接引庵,过接引庵后通天桥、回龙桥,观赏凤凰古松等景点;凤凰松边有旅社,中午安排食宿;下午游览众尼庵、竹海、龙溪和华严洞;晚间看一台比丘尼所做的佛事。第四天步行或由吊兰桥乘车回九华街 。 回香阁 这里,就是我们今天的第一站——回香阁! 它也叫做华严寺。华严禅寺位于华严岭头,原名华严庵,省级重点寺院。华严岭是由九华街蹬石级上天台必经之地,昔日香客朝天台,多有在此烧回头香的习惯,故又名回香阁。寺始建于明代,明代高僧智旭在此修持多年,潜研华严经义,著述颇丰,“人来合意高谈道,客去清闲即俑经”,描写了智旭大师清静安详的修持生活。清时香火旺盛,咸丰年间寺毁于火,从此一蹶不振。对外开放后,住持僧应观新建两幢配殿,后因故修复计划落空。1996年住持慧光发心重修,先后新建客堂、寮房、大殿和观音壁计2000平方米。山门殿前置福建青潮石大型观音壁石雕三幅:正面《千手千眼观音》,高4米,宽8米,扇形结构,刻有“大悲咒”;东为《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