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鼠不同环境下行为适应.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沙鼠不同环境下行为适应

大沙鼠不同环境下行为适应 领域是多数小动物空间利用的一个主要特征(Ostfeld,1990),其活动范围分地面活动与洞道活动,前者是动物获取食物的重要场所,后者主要用于休息、繁殖、躲避天敌等(Brownetal.,1988)。洞道作为穴居物种唯一可利用的隐蔽资源,在反捕食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动物可以通过群居、集体警戒来降低地面活动时的捕食风险,从而增加采食时间(Tchabovskyetal.,2001)。但频繁的地面活动仍不可避免的增加暴露于捕食者的风险,从而增加被捕食的概率(Jonssonetal.,2000;vanVuren,2001)。因此,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权衡地面活动强度以及有效利用洞道是穴居动物生存与繁衍的重要对策。 动物行为的变化规律与其能量的获得和储存关系密切(Belovsky&Slade,1986),各种行为之间的转换可以看作是对食物数量和质量变化的一种适应(Owen-Smith,1979)。动物可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及自身的生理状况来调整行为(Flannigan&Stook-ey,2002),从而形成特定条件下的时间分配模式。大沙鼠(Rhombomysopimus),属啮齿目(Roden-tia)仓鼠科(Cricetidae)沙鼠亚科(Gerbillinae),是沙鼠亚科中体型最大的鼠种,中亚荒漠区的重要建群鼠种。广泛分布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伊朗、阿富汗、蒙古和中国等国,在新疆分布于准噶尔盆地东部、南部、西部和东疆部分地区。大沙鼠多在昼间活动(胡德夫,1998;戴昆等,1999;张三亮和刘荣堂,2008)。每年49月为大沙鼠的繁殖季节,其中46月为繁殖高峰期(马勇等,1987)。 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沙鼠栖息地(赵天飙和齐林,2000)、采食与警戒行为(Burdelovetal.,1964;Randalletal.,2000)、食性(张三亮等,2001;杨维康等,2011)、巢域选择(戴昆等,1999)、社群与扩散(赵肯堂,1981)、地理分布(周立志,2000)等领域的相关研究,亦有对时间分配(赵天飙,2006)与活动节律的简单报道(马俊梅等,2008),但观察时间仅限于某一月份,且研究方法相对简单。目前缺乏对大沙鼠洞道利用与时间分配的定量分析。本文通过大沙鼠不同季节洞道利用(地面活动强度和进洞频率)的变化,及地面行为时间分配的研究,分析影响其对洞道利用和地面行为时间分配模式的诸多因子,探讨大沙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适应策略。 1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地区概况 本研究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莫索湾沙漠研究站(45.03deg;N,86.06deg;E)附近进行。该地区位于新疆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年均降水115.2mm,年均气温6.0℃,冬季极端气温-42.8℃,夏季极端气温43.1℃,年均蒸发量1943.3mm,属典型的大陆荒漠性气候。区域内地形主要由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沙垅、复合沙丘以及沙土质的丘间低地构成。植被种类单调,主要建群种为分布于沙丘中上部的白梭梭(Haloxylonpersicum)和丘间低地上的梭梭(H.ammodendron);常见灌木种类有柽柳(Tamarixspp.)、西伯利亚白刺(Nitrariasibirica)、沙拐枣(Calligonumsp.);常见草本植物有骆驼刺(Al-hagisparsifolia)、猪毛菜(Salsolaspp.)、碱蓬(Suae-daspp.)、羽状三芒草(Aristidapennata)、蒿(Artemi-siaspp.)、黎苞滨藜(Atriplexdimorphostegia)、角果藜(Ceratocarpusarenarius)、线叶庭芥(Alyssumlinifo-lium)、小喙牦牛苗(Erodiumoxyrrhynchum)、珀菊(Amberboaturanica)、齿稃草(Schismusarabicus)。每年45月是该区域短命植物大量萌发的季节(戴昆等,1999)。大沙鼠洞群多建在梭梭灌丛下以及沙垄两侧平缓斜坡上,一个洞群的洞口数由十几个至几十个不等,视居住年限而定,洞口直径6~10cm,洞外有小土丘,常有细小的梭梭枝条散落在洞口周围,活动痕迹明显。洞系构造复杂、庞大,洞口较多,但大沙鼠常仅利用一部分洞口为活动中心,因食物缺乏等原因常有短距离迁徙的现象(马勇等,1987)。 1.2研究方法 1.2.1行为谱的制定 根据对大沙鼠的行为预观察及以往研究结果(张堰铭等,2005;赵天飙,2006),将大沙鼠的地面行为分为6种类型:摄食:在洞口、植株旁采集及取食植物的行为及在此过程中的移动;储食:寻找及拖运地面上所采集植物枝叶片段进入洞口的行为过程;警戒:两足站立或四足着地状态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