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青年》PK《东方杂志》
《新青年》PK《东方杂志》
论战各方观点
杜亚泉:
东西文化各有不同特点,持调和论。
陈独秀:
中西文化绝无相同之处,西学为“人类公有之文明”,反对调和论。
胡适:
不排拒传统,但以西学为主体,强调两种文化之共性,不主调和论。
吴宓:
与胡适相反,以中学为主体,但亦强调两种文化之共性,亦不主调和论。
“五四”时期,曾经发生了东西文化问题的论战。
这场论战,少有人提起,王元化先生曾评价:“这场论战就其文化史上的意义来说,是远远凌驾于以后发生的科玄论战、民族形式问题论战之上的。”
这场论战肇始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批判《东方杂志》上发表的三篇文章。不久,著名新闻人杜亚泉于1920年迫于情势,受论战影响,辞去主编职务,同时也不再为杂志撰稿,仅担任编辑课本工作,同时创办新中华学院。两年后因经费告绌而停办,负债数千元。淞沪战役爆发,商务印书馆毁于日军炮火。
杜亚泉举家避难回乡。次年,患肋膜炎,十二月六日逝世,享年六十岁。他在病时,无钱医治,下葬时借棺入殓,身后萧条,令人倍觉凄凉。张梓生于《新社会》半月刊撰文悼念,言词甚哀,极为沉痛:“国人对于人物之崇仰,久失其正鹄。当曲园之死,举国淡然,时王静安已有所感。近则时局变幻,人心愈趋卑下,对数政客官僚之死亡,报纸争载,市巷纷谈;而对于品格崇高,行足讽世之学人之逝世,除三数熟友外,类皆无所感怀。”
只知陈独秀,不晓杜亚泉
陈独秀,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杜亚泉则不然,除非是新闻专业出身。
杜亚泉,18粥年(同治十二年)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伧塘乡(今上虞市长塘)。原名炜孙,字秋帆,叉署伧父。少时刻苦自修,精于历算,通日语,长于理化、矿物及动植诸科。他的治学道路颇曲折,青少年时,即觉帖括非所学,改治训诂。甲午后,又觉训诂无稗宴用,再改学历算。一八九八年应祭元培之聘,任缁兴中西学堂算学教员。越二年,为提倡科学,培养人才,创办亚泉学馆(后改为普通学书室),同时出版《亚泉杂志》。
1903年(光绪三十年)应商务印书馆夏粹芳、张元济之邀赴沪,将其普通学书室并入商务,任商务编译所博物理化部主任,负责编辑教科书。至今仍在延用的化学元素中文译名也是出于他的手定。由于这些成就,人们称他是“中国科学界的先驱”、徐寿以后至二十世纪初成绩卓著的学者。他在主编任上,奖掖后进,做了不少工作。1911年(宣统三年)至1920年(民国九年),杜亚泉掌《东方杂志》笔政,前后凡十年。他出任主编后,刷新内容,扩大篇幅,使这个刊物成为当时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杂志。 杜亚泉逝世后,不但他的生平和功业很少有人提及,就连他的名字也似乎渐渐湮没无闻了。王元化先生认为,解放后所出版的《现代思想史论》,对“五四”前后那场关于东西文化问题的论战,未置一词。这场论战就其在文化史上的意义来说,是远远驾凌于以后发生的科玄论战、民族形式问题论战等之上的。根据现存涉及杜亚泉的几篇文章来看,却是毁多誉少,有的甚至把他视为落伍者。现在是应该对他作心平气和的再认识、再估价的时候了。
激进与保守的较量
论战,因何而起呢?
陈独秀所质问的《东方杂志》的三篇文章,均发表于一九一八年。
它们是杜亚泉的《迷乱之现代人心》,钱智修的《功利主义与学术》,平佚编译的《中西文明之评判》。当时正是一次大战之后。论战发生的前一年,杜亚泉撰《战后东西方文明之调和》,说“此次大战使西洋文明露明显之破绽”。这在当时是相当普遍的意见,海外学人甚至谈得更多。杜文又说:“十九世纪科学勃兴,物质主义大炽,达尔文之生存竞争说,叔本华之意志论,推而演之,变成强权主义。其尤甚者,则有托拉邱克及般哈提之战争万能论。不仅宗教本位之希伯来思想被其破坏,即理性本位之希腊思想亦蔑弃无遗。现在道德观念,竟以权力或意志为本位,而判定是否道德,则在力不在理。战争责任不归咎于强国之凭陵,而委罪于弱国之存在,于是弱者劣者为人类罪恶之魁。”
这种估计,虽然不免夸大,但事宴却是存在的。
杜亚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东西文化调和论的。
《中西文明之评判》这篇文章译自日本杂志《东亚之光》,其中介绍了三位西方学者台里乌司、弗兰士和普鲁克陀尔福对中国学者胡君的著作的意见。胡、辜日音相近,胡乃辜鸿铭之误译。辜书曾以德文在德发行,一本是《中国对欧洲思想之辩护》,另一本是《中国国民之精神与战争之血路》。其内容要旨是说以孔子道德伦理为代表的中国文明,实优于基于物质主义的西方世界观。台里乌司对辜说表示同情,而弗兰士则力辟其妄。
陈独秀质问的另一对象是撰写《功利主义与学术》的钱智修。钱又署坚瓠,为杜亚泉在商务的同仁,他与陈寅恪曾在复旦公学同学。钱对改革的看法与杜相近,他有“因革说”:“因者,取于人以为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