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南地区自杀危险因素病例对照探究.doc

中南地区自杀危险因素病例对照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南地区自杀危险因素病例对照探究

中南地区自杀危险因素病例对照探究【关键词】 自杀;危险因素;中南地区;病例对照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9、R181. 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4-0309-02 1995-1999年中国的年平均自杀率为23.23/10万,高于世界其他各地的平均水平,说明自杀是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研究表明中部农业地区具有较高的自杀率(21.68/10万)[2,3]。为探讨中南地区自杀者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从北京回龙观医院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全国项目“中国意外死亡原因及干预策略的研究”中选出中南地区意外死亡案例数据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属全国疾病监测系统[2]中随机选择中南地区有地理代表性且自杀率偏高的四个监测点(湖南长沙市、河南唐河县、江西上高县、湖南浏阳市)上报的意外死亡案例(1995-2000年),通过调查重新划分死因为自杀死亡或非自杀意外死亡(以下称自杀组和非自杀组)。共调查183例自杀者,188例非自杀者。 1.2 方法 由经培训的调查员用意外死亡研究问卷及心理解剖方法调查意外死亡者的家属和周围知情人,按DSM-IV诊断标准做出精神科诊断。 1.3 统计方法 进行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自杀组和非自杀组的特征比较 自杀组女性的比例高于非自杀组(45.4%/29.8%,χ2 =9.59,P=0.002),自杀组农村居民比例高于非自杀组(62.3%/47.3%,χ2 =8.37,P=0.004)。有57.9%自杀者死前有精神障碍(其中8.2%求助过精神科医生),但仅有23.4%非自杀死亡者死前患有精神障碍(χ2 =45.88,P0.001)。自杀组和非自杀组死前一年内经历的生活事件特征相似,但自杀组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的频度比非自杀组高(3.65∶1.53,t=-10.05,P0.01)。 2.2 自杀死亡的危险因素 回归分析模型中保留了8个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1)。模型可以解释相当大比例的变异(Nagelkerke R?2=0.79)。且向前逐步回归与向后逐步回归得到的模型一致。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死前2周的抑郁程度重、有自杀未遂史、死亡当时的急性应激强度重、有急性生活事件都是自杀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全国样本的自杀危险因素基本一致[4],不同的是死前一年的慢性心理压力、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曾有自杀史不是中南地区自杀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因可能是该地区自杀者患精神障碍的比例相对偏低(全国样本精神障碍患病率为63%,该地区为58%),有部分自杀者的自杀行为与冲动行为有关。 与其他研究一样[1],女性、农村居民是中南地区自杀的高危人群,农村居民更容易自杀可能与农药的易得性有关。与自杀者无血缘关系的亲友有自杀行为是自杀的独立危险因素,表明自杀具有从众性与模仿性。提示改变人们对自杀的态度是预防自杀的重要措施之一。与非自杀死亡者相比自杀者有更多的急性生活事件且自杀者积累的负性生活事件在死亡当时产生的急性应激程度更强。这两个因素均是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提示预防自杀需要提高人们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能力,加强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其不再认为自杀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在自杀前与他人谈论过的死亡者占52.5%,但仅有15.8%的人写下遗嘱或安排后事。这些结果提供了预防自杀的其他介入点:应加强人们对这些迹象的敏感性和重视程度。 致谢:本文资料来自于北京回龙观医院费立鹏教授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功焕教授负责的“中国意外死亡原因及干预策略研究”项目。项目基金来自福特基金会、儿童救助基金会和国际救助中心,特此致谢。本文在写作中得到童永胜博士、赵丞智副主任医师及荆州市精神卫生中心张生平院长的指导,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 Phillips MR, Li XY, Zhang YP. Suicide rates in China 1995-1999. Lancet, 2002, 359:835-840. 2 杨功焕,周灵妮,黄正京. 中国人群自杀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地理分布特点.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4):280-284. 3 杨功焕. 中国已建立中国人群死亡和相关危险因素数据库.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7):642. 4 Phillips MR, Yang GH, Zhang YP, et al.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China: a national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Lancet, 200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