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两种模式HBVDNA载量关系探究.doc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两种模式HBVDNA载量关系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两种模式HBVDNA载量关系探究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两种模式HBVDNA载量关系探究文章编号:1008-6919(2006)08-0077-02 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B 【摘要】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两种模式HBVDNA载量的关系。方法ELISA 法测定乙型肝炎五项指标。以HBsAg阳性、HBeAg 阳性、抗HBc 阳性(简称1,3,5模式)为一组,以HBsAg阳性、抗HBe 阳性、抗HBc 阳性(简称1,4,5模式)为另一组。两组均进行HBVDNA 定量检测进行比较。共检测338例病人,其中276例为上述两种模式。169例为1,3,5模式,107例为1,4,5模式。结果1,3,5模式中,HBVDNA 1.0×103copies/ml占94%(159/169);1、4、5模式中,HBVDNA 1.0×103copies/ml占72.9%(78/107)。1,3,5模式HBVDNA载量显著高于1,4,5模式(x2=41.93,P1.0×103~9.99×104copies/ml占23.7%(40/169); 1, 4, 5模式中为29.9%(32/107)两者相比x2= 1.14 ,P0.05。1, 3, 5模式中,HBVDNA 1.0×105~9.99×106copies/ml占39.6%(67/169); 1, 4, 5模式中为28%(30/107)两者相比x2=3.87,P1.0×107copies/ml占30.7%(52/169); 1, 4, 5模式中为15%(16/107)两者相比x2=8.83,P1.0×103copies/ml占94%(159/169);1、4、5模式中,HBVDNA 1.0×103copies/ml占72.9%(78/107)。1,3,5模式HBVDNA载量显著高于1,4,5模式(x2=41.93,P1.0×103~9.99×104copies/ml占23.7%(40/169); 1, 4, 5模式中为29.9%(32/107)两者相比x2=1.14,P0.05。1, 3, 5模式中,HBVDNA 1.0×105~9.99×106copies/ml占39.6%(67/169); 1, 4, 5模式中为28%(30/107)两者相比x2=3.87,P1.0×107copies/ml占30.7%(52/169); 1, 4, 5模式中为15%(16/107)两者相比x2= 8.83 ,P0.01。 3 讨论 机体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乙型肝炎标志物可表现为多种模式。本组资料显示最常见的为1,3,5模式(50%),其次为1,4,5模式(31.6%)。一般认为HBeAg位于Dane氏颗粒的核心部分,由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及C区mRNA表达,与HBVDNA关系密切,所以临床上把HBeAg阳性作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及传染性强的指标。本研究也显示1,3,5模式HBeAg阳性者有94% HBVDNA 阳性,明显高于1,4,5模式,p值0.01。HBeAg阳性有6% HBVDNA为阴性,推测是由于HBVDNA整合到肝细胞中,或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抑制HBVDNA复制,从而血液中无法检测到HBVDNA。1,4,5模式中,抗-HBe阳性时,乙肝病毒在肝组织内的复制逐渐减少,由病毒复制活跃期转变成不活跃期,肝组织的炎症也常由活动变成不活动,血中及肝组织内病毒颗粒均减少,所以传染性也减少。e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不代表患者有了免疫力。有时虽然检查出e抗体阳性,但肝细胞内仍然可以查出乙型肝炎病毒DNA,表明病毒仍然存在,与前C区、基础核心启动子(BCP)的突变有关[1]。HBeAg阴性慢性乙肝的发生机制主要与HBV基因前C区或C区启动子的基因突变相关。最常见的前C区突变是核酸链第1896位(第28位密码子)由G突变为A,即由原来的TGG突变为TAG,而后者是蛋白翻译的终止密码子,因此TAG的形成导致前C区的蛋白翻译停止,HBeAg不能产生。前C区的突变还与病毒的基因型有关, B、D、E、G及部分C型容易发生前C区1896位的单个核苷酸的点突变,形成终止密码子[2]。我国以B、C型为主,因此容易发生前C区突变。 核心启动子突变主要是BCP的突变,常见的是A1762T和G1764A的联合突变,可导致前C区mRNA的合成障碍,使HBeAg的产生下降,病毒仍可复制[3]。BCP的突变也可以同前C区1896位的突变一起发生。BCP突变的发生率也与病毒的基因型相关,如基因A、B、C、D型均常见BCP突变。BCP的突变不影响前基因组RNA的转录,也不影响核心蛋白和聚合酶蛋白的翻译。本组资料显示1,4,5模式中,仍有78例(76.9%)HBVDNA阳性,符合上述机理阐述。 参考文献 1 赵学兰,王宇明.乙型肝炎病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