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刺血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鼻粘膜组胺激发阈值影响.docVIP

穴位刺血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鼻粘膜组胺激发阈值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穴位刺血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鼻粘膜组胺激发阈值影响

穴位刺血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鼻粘膜组胺激发阈值影响(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南宁530001) 摘 要 以卵清蛋白为致敏原建立豚鼠实验性变应性鼻炎模型,对动物模型给予穴位刺血治疗,并设立穴位中药敷贴、二丙酸氯地米松治疗对照,测定治疗前后各组鼻粘膜组胺激发阈值。结果显示:穴位刺血疗法有提高实验性变应性鼻炎鼻粘膜组胺激发阈值的作用,即能降低实验性变应性鼻炎模型鼻粘膜对组胺的敏感性,效果与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一致。 主题词 鼻炎,变应性,常年/针灸疗法 刺血疗法 组胺释放/针灸效应 鼻粘膜/分泌 穴位刺血疗法古称刺络疗法,是通过刺破穴位浅表皮肤或小静脉,使之少量出血,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功能的一种外治法。临床运用其治疗变应性鼻炎效果较满意,为了探讨其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理,笔者运用卵清蛋白建立了实验性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探讨了穴位刺血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鼻粘膜组胺激发阈值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及分组选择健康Hartely种豚鼠40只,体重350~450g(由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模型对照组(8只)、穴位刺血组(8只)、中药穴位敷贴对照组(简称穴位敷贴组,8只)、二丙酸氯地米松对照组(简称BDP组,8只)。各组动物同等条件下分笼喂养。 1.2 变应性鼻炎的造模方法变应原的制备:基础致敏液由卵清蛋白(O.V,中国医学科学院血研所提供)30mg作抗原,氢氧化铝粉末(北京化学试剂二厂提供)3g作佐剂,加生理盐水100ml制成混悬液。强化致敏液由O.V250mg加生理盐水100ml制成。攻击致敏液:O.V1g加生理盐水100ml制成。 造模方法:参考章如新等[1]报道的方法并给予改进。实验开始将造模4组豚鼠以基础致敏液1ml腹腔内注射,隔日1次。第14天停基础致敏,改强化致敏,每日每只豚鼠以强化致敏液滴鼻3~4滴,每日1次,共5次,第19天停强化致敏。间歇1周后,第26天每只豚鼠以攻击致敏液50μl鼻腔内滴鼻攻击即完成造模。正常对照组同步给予生理盐水刺激。 1.3 组胺激发阈值测定法以pH7.2磷酸缓冲生理盐水溶解组胺,制成101,102,103,104,105,106μg/ml的溶液(以下简称为101,102,103……)。用皮试注射器先各滴1滴101溶液于豚鼠双侧下鼻甲前部粘膜表面,观察30min内有无喷嚏出现。如无则滴102,依次顺推,以引起喷嚏组胺液浓度为组胺激发阈值。若滴至106未出现喷嚏,停止实验,其组胺激发阈值即定为107。每只豚鼠均于实验治疗前后测定其组胺激发阈值。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组胺激发阈值的2次检验均与治疗组同步进行。 1.4 治疗方法穴位刺血组:常规消毒后,用刺血针于豚鼠双侧”迎香”、”合谷”、”曲池”、”后三里”穴位行快速刺血治疗,以挤出1滴血为度。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穴位敷贴组:参照李鹏等[2]报道的方法于豚鼠”大椎”、”肺俞”、”膏肓”、”肾俞”、”膻中”穴位给予穴位敷贴白芥子、延胡索、甘遂、丁香、白芷、细辛、生姜汁等中药糊治疗,每次贴敷3h,5天贴1次,3次为一疗程。 BDP治疗组:给予二丙酸氯地米松喷雾剂喷鼻,每日喷1次,连用10天。 3组同步开始治疗,穴位刺血组和BDP组治疗时间一致,穴位敷贴组略为延长。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 2 结果 2.1 造模结果造模组豚鼠在基础致敏阶段无明显的鼻痒(双前足抓挠鼻部行为)、喷嚏、鼻溢等行为和症状,强化性致敏的第3~5天开始,于给药后30min内可见部分豚鼠有不同程度的鼻痒和喷嚏行为,但无明显的鼻溢。第26天攻击液攻击致敏后,全部动物出现典型的变应性鼻炎反应行为和症状。表明豚鼠实验性变应性鼻炎模型建立成功。 2.2 治疗前后组胺激发阈值的变化实验治疗前(即成模后)各实验治疗组组胺激发阈值偏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示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胺激发阈值,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BDP治疗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刺血组、中药穴位敷贴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穴位刺血组、穴位敷贴组与模型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3 讨论 在I型变态反应中,肥大细胞颗粒释放出多种介质,导致临床变态反应病。在这些介质中最重要的是组胺。组胺可引起变应性鼻粘膜炎的全部症状[3]。组胺激发试验反映人为变态反应后期鼻粘膜非特异性的过敏性,也即鼻表1 治疗前后鼻粘膜组胺激发阈值的变化(10?x±s,μg/ml)组别n鼻粘膜组胺激发阈值治疗前治疗后正常对照组8104.705±1.15910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