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染皴擦瓷上挥毫 诗书画印火中庆生.docVIP

点染皴擦瓷上挥毫 诗书画印火中庆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点染皴擦瓷上挥毫 诗书画印火中庆生

点染皴擦瓷上挥毫 诗书画印火中庆生彩瓷的出现催生了“瓷绘”这个行当。起初,只是饰以简单的花草图案,以给器物增添一些美感。但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瓷绘艺人开始把中国传统的绘画技巧和理念融入瓷绘,以瓷代纸,以料代墨,配合不同器形和瓷的质感,挥毫泼“墨”,承古传今。特别是瓷板画的出现,把原本仅仅为了满足生活需求的日用瓷,提升到纯粹给人以精神享受的观赏瓷,从杯盘碗碟,到屏风摆件,“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 绘画和瓷器结缘始于青花瓷。这是一种在素坯上用含氧化钴的矿物颜料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后呈靛青色花纹的瓷绘技艺,始于唐宋,盛于元明,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 唐青花盖罐图案多为草花纹(图1)。到宋代,品种渐多,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元代是青花瓷的成熟期,图案复杂,构图丰满,层次多而有序。绘画方法以单线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无论描绘植物、动物还是历史故事等均能操控自若,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技艺(图2)。及至明清,青花技艺时有兴衰。明永乐、宣德年代以精工细作著称;清康熙的“五彩青花”更使人耳目一新。从明晚期开始,中国画技法逐步融入青花瓷绘,一件件青花器皿如同一幅幅水墨氤氲的中国画,或严谨,或洒脱,或精致,或粗放。工则纤毫毕现,写则酣畅淋漓。“笔墨”效果不输纸本绢帛,已发展到图画与器物相映成趣的地步。 康熙晚期,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瓷绘艺人创造出新的品种粉彩瓷,此后历朝流行不衰。在烧制技巧上,它与青花的釉下彩不同,是在烧好釉的素器上彩绘,故称釉上彩。因粉彩瓷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故能营造出柔和粉润、玲珑纤秀、淡雅宜人的效果。无论山水、人物、翎毛、花卉,画面层次分明,质感如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瓷绘发展到此,已经达到与纸本或绢本画作相媲美的水平。 晚清至民初,又一种叫做“浅绛彩”的瓷绘技艺逐渐盛行,并开创了将文人画全面移植到制瓷业中的先河。瓷绘从业者由默默无闻的工匠逐渐升格到有名有款的艺术创作者,其意义不仅在于瓷绘艺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传统工匠式的瓷绘形态行将终结,现代创作型的瓷绘艺术从这里起步并逐渐走向繁荣。 “浅绛”一词源于元代画家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1269~1354年)的山水画,即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施皴擦,再用淡赭和青花渲染的绘画技巧。被移植到瓷绘上时,则用黑色釉上彩料在坯体上勾勒轮廓,经淡赭、青绿、淡蓝或绛紫点染后低温烧成。它一改以往由宫廷出稿,工匠“依样画葫芦”的被动状态,而是从图稿设计到瓷上勾画点染全由瓷绘艺人一气呵成。这种充分发挥瓷绘艺人主观思维和创作技巧的瓷绘作品,画面灵动,书香袭人,加之彩釉装点技巧和窑炉高温凝炼,比纸本绢本更增添了一层瓷艺的情趣,适高堂大雅之佳品,深受文人士大夫钟爱。(图3)。 同治和光绪两朝(1862~1908年)是浅绛彩的黄金时期,绘手名家辈出,技艺空前发展。程门(又名增培,字松生,一号雪笠)、王少维(名廷佐,号画饼书生)、金品卿(名诰,字品卿,号寒峰山人、黟山樵子)、俞子明(字静山)、黄土陵(字牧甫、穆甫,号倦叟,别号黟山人)、吴徵(字待秋)等人的作品备受追捧,至今也属藏界热门。器形有瓶、帽筒、餐具及茶具等,当然不乏瓷板画。 虽然浅绛瓷具有不飘不浮的“谦和”特点,但抵挡不过外国进口洋瓷妍丽夺目的诱惑。民国初年,浅绛彩瓷终因色料单薄易损、色彩缺乏活力而逐渐衰颓,逐渐被新粉彩取而代之。 所谓新粉彩可以说是改良后的浅绛彩。它在不失清丽淡雅的前提下,又增添了五彩缤纷的绚丽,因此更具时代性和艺术性。新粉彩瓷绘多由名家捉笔,画技严谨老到,出手不同凡响,文人气息浓厚,更适合不受器形约束的瓷板画,遂有“瓷上文人画”之美称。颇具代表性的新粉彩名家当数景德镇的“珠山八友”,虽传世作品多少不同,年代有别,但均以瓷板画见长。 1901年,年仅17岁的安徽人王琦(字碧珍,1884~1937年)挑着一副捏面人的担子从江西新建闯荡到景德镇,看到满街都是美不胜收的瓶壶碗碟,遂迷上了陶瓷艺术,自号“甸迷道人”。几经波折,终于如愿以偿地拜在清末秀才邓碧珊(字辟寰,号铁肩子,1874~1930年)门下,开始了他不平凡的瓷绘人生。 碧珊先生自幼饱读诗书,习字临画,诗书画印无一不精。科举制度废止后,曾在饶州(今鄱阳县)陶业学堂任教,并涉足瓷绘。1913年迁居景德镇,初始以字画为业,也常替人代写瓷字。虽为前朝遗老,但思想并不僵化,对新生事物极其敏感。他大胆借鉴日本东洋画的光影技法,首创九宫格瓷板肖像画,所绘人物无不栩栩如生,成为景德镇一绝(图4)。物稀自然价贵,一块瓷板肖像收费高达200大洋,折合80担大米。订货者多为达官贵人,军阀大贾。他画瓷板条屏,格调高雅,个性鲜明,尤以粉彩鱼藻闻名,景德镇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