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陶渊明、辛弃疾入仕看他们生存状态.docVIP

由陶渊明、辛弃疾入仕看他们生存状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陶渊明、辛弃疾入仕看他们生存状态

由陶渊明、辛弃疾入仕看他们生存状态摘要:陶渊明和辛弃疾都是有着卓越才能的文人,他们有着相同的雄才大略,又有不得施展的身世遭际,更有着坚持理想、至死不渝的爱国之心。时代氛围的不同,使他们的精神家园也有很大不同,虽然两人心灵深处都有一座“大济于苍生”的理想之城,但在黑暗的时代里他们是不可能完成自己的心愿的。最终他们选择了归隐田园,并在归隐中借助诗和酒“顺物”、“游心”,从另一方面成就了一代文豪,同时我们也从中窥探出了中国文人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人生;陶渊明;辛弃疾;生存状态 陶渊明是灿烂辉煌诗歌殿堂里的一颗巨星,他开创了中国的田园诗;辛弃疾是词的集大成者,开创了一代词风。在复杂的环境中,他们傲岸不屈,刚正独立,用优美的诗词、高洁的人格,引起后人极大地共鸣。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志士歌咏他们,并从他们身上找到人性最闪亮的东西,那就是世人难以企及的精神世界,看透了人间纷扰,别有旷达的胸襟。他们的傲然、率真、不似人间天地的精神境界,是在不断地锤炼思索与抉择中形成的。 一、出仕之苦 陶渊明是中国文坛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开创了平淡自然的诗风,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生活在魏晋时期的陶渊明,从小受儒道学说影响很深,青年时代就有着“大济苍生”的政治抱负,并以儒道中庸的方式规划自己的人生。潜移默化中他继承了现任的入世思想,聚集起人生理想的巨大能量。魏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广大的人民饱受残酷的剥削,这些现实使积极入世的陶渊明深受打击。而他追寻的“明君贤主”的愿望终究不能实现,处在黑暗的时代背景里,陶渊明既无力改革时弊,又不愿同流合污。出仕与归隐是陶渊明一生轨迹的界限,在这个界限里,他时出时入,来回游走于出仕与归隐的矛盾之间。在矛盾中他苦苦挣扎,痛苦中他选择了独善其身的方式,在艰难困顿的躬耕实践中坚守自己的信念。他有着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不愿用同流合污的手段赢得官位的升迁,所以只能以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来排遣心中的愁思。 辛弃疾与陶渊明不同,他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生活在朝代更替的时代。从29岁到42岁,13年竟调换了14任官职,使他无法在职任期间有大的作为,正当壮年被弹劾罢职,闲居上饶带湖十年。在闲居的时期里,他深深思索着自己的人生,发现自己不是回到家乡,而是到了一个颇受猜疑与防范的地方。从他的词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南宋朝廷对他的猜忌和排挤,“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摸鱼儿》)。词中对排挤妒忌自己的群奸小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抨击,抗金复国大业也只能借助词作来传达。 飘泉时期后,辛弃疾意识到收复失地的无望,支持他的奋斗一生的精神支柱突然倒塌,从此心灰意冷,极度悲伤。最终借助老庄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悲伤,他将眼光放到了先贤的身上。自然联想到与自己同样遭遇的陶渊明,并从这位异代知己身上寻找一种精神,坚定自己的信念。 总之,辛弃疾处在一个“直把杭州作汴州”的颓靡的政治背景下,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位北来人将是一位失路的英雄,特定的时代决定他悲惨的命运。封建时代的各级政府是君主统治思想和政策得以实施的权利机构,它以森严的等级、平庸的性格建立起维护王权利益的统治模式,而这种统治模式从根本上是排斥有独立性格的个人,甚至排斥他的理想主义精神,像屈原、陶渊明、杜甫等等。他们虽并不属于同一时代,但都不得不接受命运最合理的阐释。 陶渊明与辛弃疾时间相隔七八百年,但陶渊明在辛弃疾的笔下是如此的亲切,还常把他引为知己。他们时代虽然相距很远,个性与生活遭遇的差别极大,几仕几隐地人生经历无形中把他们联系到一起,两人最终都选择归于山林,远离世俗的喧闹,摆脱污浊的官场,为疲惫的心找一个栖息地,并在这片栖息地里对生活有所期待。 二、爱国情结 历代文人几乎都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济世建功的愿望,可是在黑暗的现实的面前,他们的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名将之后的陶渊明是古代知识分子在人格上充分独立、智慧上完全成熟的一个典范。具体而言,在人格独立方面,表现为不为物质世界所吸引,不受统治秩序所束缚。经历了官场的洗礼,陶渊明已深深意识到他是不能融入这个社会的。因此,他选择了远离政治,归于田园。在诗作中倾吐自己的感情归依,为自己愤懑的心找一个载体。由于陶渊明生活在复杂的时代里,他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出一种孤傲的态度。在《饮酒》诗二十首里,借着“醉人”的言语,指责社会上颠倒黑白,揭露政治的黑暗。其中一首:“如何绝世下,六藉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诗中虽是美化了孔子,但更主要是对追逐名和利的世俗之风感到愤闷,从而表现出一种浓厚的爱国情结。 后人之所以推崇陶渊明,不是因为他是“隐逸之宗”,而是因为他是继庄子之后,摆脱自我放纵与欺骗的诱惑,解开物质锁链而主动选择人生信仰与生活道路的第一位文人。他就像一盏指示灯,照亮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