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六朝地理书写景艺术
略论六朝地理书写景艺术摘要:六朝地理书在数量上呈现出其繁盛之貌的同时,还在写景状物上具有独特的艺术手法。南朝刘宋人盛弘之所撰《荆州记》,就是六朝时期地理书中山水描写的典范。学术界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地理科学价值的研究,对其文学、史学价值研究甚少。本文拟从《荆州记》山水描写为切入点对其文学研究进行梳理与讨论。
关键词:地理书;《荆州记》;写景艺术
六朝地理书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仅呈现出繁盛之貌,还在写景状物上呈现出独特的山水形貌,使无生命的山水在作者笔下充满了灵气与情感色彩。盛弘之《荆州记》是晋宋时期地理书的杰出代表。它在记述山川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大量的着笔于山川河流,草木虫鱼,飞禽走兽等自然景观和亭台楼阁,宫苑园林等人文景观的描写。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它也是一部优美丰富的写景散文集。《荆州记》出色的写景艺术也颇受古今学者赞赏,类书与其他地理方志引用也颇多,其中尤以郦道元《水经注》对其引用次数最多,引用材料也最为丰富。与南朝山水散文相较,盛弘之《荆州记》又呈现出其完全独特的写景艺术。大致表现在:一、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的统一起来,二者相互辉映;二、将民间歌谣或神话传说借用到景物描写中,使得写景状物更加生动活泼;三、善于从多角度运笔,抓住景物特征,使山川描写更加个性化。下面分别就其书对雁浮山以及黄牛山的景物描写片段,探讨其独特的写景艺术。
一、雁浮山得名与其山川描写
据地理方志《梁州记》云:“梁州县界有雁塞山,传云,此山有大池水,雁棲集之,故因名曰雁塞。”①此处的雁塞山即荆山之首景山。
关于景山又一名称,雁浮山的由来,盛弘之《荆州记》作了详细说明:“景山在上洛县,西南二百里,东与荆山连接,有沮水源出焉。其山一名雁浮山。荆山之首曰景山,雁南翔北归,偏经其上,土人由兹,改名为雁山,又为雁塞山。”②这段材料取自《太平御览》卷四十九,地部十四,景山。此处关于景山的材料,只此一条。可见盛弘之《荆州记》所保留的地理资料也为类书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其文献价值也可见一斑。
又《荆州图记》曰:“沮县西北平里,有雁浮山,是《山海经》所谓景山。沮水之所出也。高三十余里,周回三百里,修岩遐亘,擢幹干霄,雁南翔北归,遍经其上,土人由兹,山名改焉。”③据此可观,《山海经》对景山的记述,应当是目前可见文献中最早记述景山的地理材料。而此处对雁浮山的描述,与盛弘之《荆州记》描写此山的文字表述大致相同,可见当时六朝地志之间,已互相参详补充,这无疑也是促进六朝地理文学的发展原因之一。 盛弘之《荆州记》曰:“雁塞北接梁州汶阳郡,其间东西岭,属天无际,云飞风翥,望崖迴翼,唯一处为下,朔雁达塞,矫翮裁度,故名雁塞,同于雁门也。”④
又《水经注?沮水注》曰:“沮水出东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高峰霞举,峻竦层云。”
又曰:“沮水南迳临沮县西,青溪水注之,水出县西青山,山之东有滥泉,即青溪之源也,口径数丈,其深不测,其泉甚灵洁,至于炎阳有亢,阴雨无时,以秽物投之,辄能暴雨。其水导源东流,以源出青山,故以青溪为名。寻源浮溪,奇为深峭。盛弘之云:稠木傍生,凌空交合,危楼倾崖,恒有落势,风泉传响于青林之下,岩猨流声于白云之上,遊者常若目不周翫,情不给赏,是以林徙棲讬,云客宅心,泉侧多结道士精廬焉。”⑤
此处郦道元在为沮水作注时,也明引了盛弘之对景山景色的描述。此处采用四言,对仗十分工整。更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的统一起来,相得益彰。对照《荆州图记》和盛弘之《荆州记》两处对雁塞山的描写,盛弘之的记述显得更加练达传神,对仗也更为工整,笔下景山之景也更加壮阔雄奇,其高超的写景艺术更显熟练而与众不同。
二、黄牛山之歌谣
盛弘之《荆州记》曰:“宜都西南峡中,有黄牛山,江湍纡迴,途经信宿,犹望见之。行者语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日三暮,黄牛如故。”⑥
《太平御览》引《荆州记》云:“南崖有重岭叠起,最大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此崖既大,加以江湍萦纡迴,途经宿,犹望见之行者歌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日三夜,黄牛如故。”⑦
另《通典?州郡部》曰:“夷陵,汉旧县也。吴之西陵,有黄牛山,。高崖间有石,色如人牵牛,人黑牛黄,故名之湍险纡迴,行者歌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⑧
此三处都几乎是对《荆州记》原文全文征引。描写黄牛山时,并未似以往普通的手法描写,而是抓住民谣,以行者之歌来歌咏黄牛山之壮美。 《水经注?江水注》曰:“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跡之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迴,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玉纡深,迴望如一矣。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