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说“木叶”》1.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二语文《说“木叶”》1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差问原陆。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答 柳 恽 吴 均 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 原陆:高原和平陆。 尝风霜之苦。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差问原陆。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答 柳 恽 吴 均 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 原陆:高原和平陆。 尝风霜之苦。 后四句意思: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 到哪里呢?今后会面恐不容易,面对临别之景, 更觉满目凄然。 “秋月照层岭”两句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 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秋月照在层层的 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 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扫”字下得 极有力,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 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肃杀气氛。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午阴嘉树清圆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美女篇 曹 植 妖:妖娆; 闲:娴静。 冉冉:柔软下垂的样子。 那个容貌美丽 性格文静的姑娘, 正在乡间岔路口忙 着采桑。桑树的枝 条柔柔的垂摆,采 下的桑叶翩翩飘 落。 译文: 原文摘录: 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 与佳期兮夕张。 ——屈原《楚辞·湘夫人》 湘夫人:湘水之神,女性。一说即舜二妃娥皇 和女英。 帝子:犹天帝之子。因舜妃是帝尧之女,故称。 眇眇:望而不见的样子。愁予:使我发愁。 袅袅:绵长不绝的样子。 白薠:一种近水生的秋草。 骋望:放眼远眺。 佳期:与佳人的约会。张:陈设。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 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1933年 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 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 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 其他》。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北京大学教授。 我们常用什么词来形容“秋风”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含“木”“树”“叶”意象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 ★病树前头万木春…… 含“木”意象的诗句: 含“树”意象的诗句: ★绿树村边合…… ★晴川历历汉阳树…… ★碧玉妆成一树高…… ★树阴照水爱晴柔…… 含“叶”意象的诗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 ★接天莲叶无穷碧…… 树与木的形象有什么不一样吗? 树? 木? 默读1—3段,概括内容并思考其在文章 的结构作用。 列举大量诗句,指出古代诗歌中木叶 为诗人钟爱的现象,而“木叶”的关键又 在一个“木”字。为后文分析作铺垫,引 导读者思考。 A.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 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 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 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 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品读几个句子: B.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 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 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 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旁征博引,层层剥笋的方法,思路严谨。有 “树”有“叶”,独独没有“树叶”,这是诗歌 传统精神的体现(继承与发展),和诗歌追求语 言凝练没有关系。 C.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 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 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C.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 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 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诗歌的形象思维不能等同于字面概念,它蕴 含更多的意义。承前文而来,“木”字恰恰是影 响诗歌意境的关键。 D.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 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 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 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D.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 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 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 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赞扬杜甫大胆创新,引导读者把注意力集 中到“木”字上来。 引而不发,层层剥笋,深入浅出。 2—3段: “木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