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液质联用法测定粮食作物中黄曲霉毒素研究
目 录1 引言 1
1.1 背景介绍 1
1.1.1 黄曲霉毒素的来源和种类 1
1.1.2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1
1.1.3 黄曲霉毒素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1
1.1.4 黄曲霉毒素的分布 3
1.1.5 黄曲霉毒素的防治 3
1.2 不同种类的粮食作物中黄曲霉毒素成份的介绍 3
1.2.1 大豆 3
1.2.2 花生 4
1.2.3 小麦 4
1.2.4 玉米 4
1.3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 5
1.3.1 薄层色谱法(TLC) 5
1.3.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6
1.3.3 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IAG-HPLC) 6
1.3.4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7
1.3.5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 7
1.4 色谱条件的选择 8
1.4.1 流动相的选择 8
1.4.2 容量因子的选择 8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8
2 实验 9
2.1 实验仪器 9
2.2 试剂与溶液 9
2.3实验方法 10
2.3.1 样品前处理 10
2.3.2 色谱条件 10
2.3.3 质谱条件 10
3 结果与讨论 10
3.1 提取液的选择 10
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11
3.2.1 流动相的选择 11
3.2.2 流速的选择 11
3.2.3 进样量的选择 12
3.2.4 色谱柱及柱温的选择 12
3.2.5 方法的灵敏度 12
3.3 黄曲霉毒素B1的标准曲线 13
3.4 重复性与检出限 14
3.5 样品测定 14
3.6 根据质谱图分析黄曲霉毒素B1、B2、G1、G2、 M1、M2 17
结 论 21
致 谢 22
参考文献 23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是对人类和动物危害大的真菌毒素之一。黄曲霉毒素污染食品比较严重,尤其是对花生、核桃、玉米及其制品的污染最为严重和普遍。此外,在大豆、稻谷、通心粉、牛奶及其制品、食用油等食品中也经常发现黄曲霉毒素[1]。
1.1.1 黄曲霉毒素的来源和种类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的一类有毒次生代谢物[2]。AF是一类结构和理化性质相似的真菌次级代谢物,目前已发现有20种之多,已确定结构的有AFB1、AFB2、AFM1等18种,它们的基本结构中都含有二呋喃环和氧杂萘邻酮,前者为其毒性结构,后者可能与其致癌有关[3]。
1.1.2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极强,是目前已发现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大的一种。目前发现的18种黄曲霉菌毒素中,黄曲霉菌毒素B1毒性最强,黄曲霉菌毒素B1的毒性比氰化钾大10倍,是砒霜的68倍,诱发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其毒性因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和体况以及营养状况的不同有差异,年幼动物、雄性动物较敏感。
黄曲霉毒素主要危害动物的肝脏器官,有诱导突变、抑制免疫和致癌的作用,可引起人和动物的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引起癌症。慢性中毒者早期症状表现为食欲不佳、体重减轻、生产性能降低、胴体和蛋壳品质下降,后期出现黄疸、脂肪肝、肝损伤及抑制动物免疫机能和致癌作用[4]。
黄曲霉毒素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黄曲霉毒素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都含有双呋喃环和氧杂奈邻酮,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后者与致癌有关。迄今为止,已发现黄曲霉毒素至少包含有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P1、Q、H1、GM及毒醇等20种左右结构相似化合物,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 及M2 是粮食和食品中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形式, 其中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B1:312、B2:314、G1:328、G2:330、M1:328、M2:330,分子式:B1:C17H12O6、B2:C17H14O6、G1:C17H12O7、G2:C17H14O7、M1:C17H12O7 、M2:C17H14O7,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式如下图所示:
AFB2 AFB1
AFG1 AFG2
AFM1 AFM2
黄曲霉毒素难溶于水、己烷、乙醚和石油醚,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乙腈和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机溶剂,分子量为312~346,熔点为200~300℃。黄曲霉毒素对光、热和酸稳定,耐高温,通常加热处理对其破坏很小,只有在熔点温度下才发生分解。黄曲霉毒素遇碱能迅速分解,pH为9~10时迅速分解成几乎无毒的盐,但此反应可逆,即在酸性条件下有复原。5%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