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先提及变迁鲫鱼潭的命名历史发展沿革与学校的位置-昆山科技大学.DOC

前文先提及变迁鲫鱼潭的命名历史发展沿革与学校的位置-昆山科技大学.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前文先提及变迁鲫鱼潭的命名历史发展沿革与学校的位置-昆山科技大学

清代臺灣鯽魚潭及其相關詩歌探析 曾玉惠* 陳曉怡** *崑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講師 **崑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講師 摘要 清代臺灣縣境內之鯽魚潭,名列臺灣傳統八景之一,自康熙至嘉慶之間,為文人騷客眷愛的旅遊景點,並流傳下大約22首的古典詩歌。本文第一階段根據清代臺灣方志中對臺灣縣「鯽魚潭」的記錄,配合清代以「鯽魚潭」為主題的古典詩歌,加以比較討論,以期能呈現出這座清代名潭的風貌。第二階段則以22首古典詩歌為研究文本,就其內容分析其創作內涵與創作表現。本文希望能搜尋出清代方志與詩歌作品對自然實物書寫的不同,以及自然景物在詩人創作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並分析出作品的表現型態,以期對臺灣古典詩歌有進一步的了解。 關鍵詞: 清代、鯽魚潭、臺灣縣 壹、前言 山水寫景詩一直都是臺灣古典詩的核心主題,創作的數量豐碩,推究原因,在於來自內地的官吏或文人早期一直是主要的創作族群,對這些人而言,被譽為「福爾摩沙」的臺灣島,在地理景觀上條件優異,使人眼界一新;(註2) 清代臺灣縣境內之鯽魚潭,一直為文人騷客眷愛的著名景點,康熙年間的林慶旺〈東湖即景〉有「東湖今作西湖賞,也許騷人極目看。」(註3),乾隆年間的陳廷璧〈鯽魚潭〉直言「臺陽好景真成畫,幾度騷人取次探。」(註4),對這樣的情形做了說明。而據劉麗卿所製作的「清代臺灣八景總覽」表(註5),鯽魚潭名列臺灣傳統八景之一,被稱為「龍潭夜月」。自康熙59年(1720)王禮、陳文達的《臺灣縣志》將「龍潭夜月」稱「臺灣縣六景」始(註6),乾隆7年(1742)劉良璧等《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列為「臺灣縣八景」(註7)、乾隆17年(1752)魯鼎梅、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列為「邑治八景」,此時改稱「鯽潭霽月」(註8),數度入選方志名景,可想當時盛況。 江寶釵博士指出,清代考據之風,也影響自然詩的創作,優秀的山水寫景作品,不僅結合「寫景與圖貌」,還外加臺地各種風土知識,在「客觀準確的寫物裡寄託個人情志」(註9)。我們將在本文中根據清代臺灣方志中對「鯽魚潭」的記載,配合清代以「鯽魚潭」為主題的文學作品,加以比較討論,希望能呈現出這座清代名潭的風貌。 貳、鯽魚潭沿革考---文獻史料中的鯽魚潭 (一)、名稱 鯽魚潭的形成根據《永康鄉志˙建置》的說明「全新世大湖海侵期時,台南台地為一小島,與新化丘陵隔大灣海峽相望,大湖海退期時,海水後退,大灣海峽大部形成陸地,部份則成鯽魚潭。」(註10),這段文字追溯到遠古時期,鯽魚潭附近皆為海域,稱為大灣海峽,後海水漸退,方有鯽魚潭出現。 康熙35年(1696)高拱乾《臺灣府志》提到「鯽仔潭」之名,稱其「在永康里東南,周圍大十里餘,深不可測。潭生鯽魚甚多,歲有稅。」(註11),可知最早的稱呼為「鯽仔潭」,以產鯽魚多而得名,符合民間稱呼地名的習慣。另《臺灣府志》(註12)記錄康熙34年(1695)來臺的詩人林慶旺曾自註:「臺灣東郊有鯽仔潭,今改名東湖,文學吟詠頗多」,為何稱東湖,《永康鄉志》以為「以位在府城東方得名」(註13),而清康熙54年(1715)臺灣縣詩人李雰曾為詩,題名為〈龍潭夜月〉,清康熙59年(1720)修訂的《臺灣縣志》就將鯽魚潭名列「臺灣六景」,稱其名為「龍潭夜月」(註14),而乾隆60年(1795)所立的〈龍潭橋誌〉則寫道:?中 產 鯽 魚 , 里 人 名 曰 『鯽 魚 潭 』 。 厥 後 郡 守 蔣 公 偕 鎮 道汎 舟 , 觴 詠 其 間 , 覽 其 勝 境 , 更 為 龍 潭。 (註15),乾隆年間的臺灣縣詩人章甫所寫的〈鯽潭月夜泛舟〉,作者自註:「琴川蔣太守結彩亭于舟上,名江上水心亭。」(註16),蔣公即為蔣元樞,乾隆40年(1775)來臺任臺灣府知府,如果根據李雰的詩則最遲康熙54年(1789)已有「龍潭」之名,故〈龍潭橋誌〉所言「更為龍潭」,絕非乾隆年間方有「龍潭」異名,可能是作者誤記,或可能是官方文書正式將民間俗稱「鯽仔潭」定名為「龍潭」。 而稱「龍潭」之原因,乾隆17年(1752)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稱其「一名龍潭,旱時禱雨於此。」(註17),《雅堂文集臺灣史跡志有 司 祈 雨 於 此又 名 龍 潭 (註18)。《永康鄉志》以為「一稱龍潭,為堪輿家所稱府城地龍所在,又為夏旱禱雨處得名。」,(註19)因此為何稱龍潭,有旱時祝禱與風水地脈兩種不同的解釋。 清代舒輅於乾隆5年(1740)來台,僅滯臺一年,其詩作〈喜雨紀事復張道長〉中有言「龍潭祝水步初卻」(註20)而清代張湄於乾隆6年(1741)任巡台御史,其〈喜雨有作〉開頭首句稱「龍潭一勺水」(註21),可見「龍潭」之名,流傳既廣且被普遍使用。由此可知鯽魚潭很早就有四個不同名稱;鯽魚潭、東湖、鯽仔潭、龍潭。 咸豐2年(1852)陳淑均的《噶瑪蘭廳志》錄有蕭竹友寫的〈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