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破解中国“工具”教育之惑
破解中国“工具”教育之惑周健:人格教育比知识灌输更重要,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这并非在中国没有落脚之处,只是大家忽视了而已。前些天,笔者写了一篇《诺贝尔奖与中国的“工具化”教育》,引起了不少讨论,有不少人留言说:有一个小疑问,“人”的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做?你应该介绍更多具体的内容和方法。”我们首先需要一个共识,那就是人格教育比知识灌输更重要。人格教育在中国并非没有落脚之处,只是大家忽视了而已。人格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这是培养儿童特立独行、表里如一的先决条件。现实中,从教育部门到学校乃至民间教育机构、从专家到老师乃至家长,大家喜欢谈的是方法,喜欢介绍的是工具,喜欢推荐的是图书,特别是很多商业教育机构和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更是深陷其中。据相关资料,2015年,中国的图书市场中,少儿类图书码洋比重为20.47%,高居全球之冠。买书、读书有用么?当然有用。但是,如果学校的校长、老师,每天忙着自己评职称、想方设法讨好领导,却要求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果家长每天无所事事、浑浑噩噩在麻将桌、酒桌上,却要求孩子考试就要考满分、排名就要排第一、成龙成风,这不是胡闹吗?一践行以身作则的榜样教育本身并无什么困难,即便是普普通通的百姓,都可以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中给孩子以生活的教育,以行为的榜样。教育的本意就是学习模仿、推陈出新,模仿和跟随行为是所有哺乳动物的天性,老师、家长给孩子做什么样的榜样,孩子自然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古人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意思。而现代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喜欢谈方法、谈工具,而不谈言传身教。过去的私塾教育,无论其内容如何迂腐,教育方式如何粗暴,其一直坚持着言传身教的正确方式,却是值得肯定的。说到榜样,很多人就会记起“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这首数亿人传唱过的歌曲。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教育政策极其迷信利用“好榜样”的言传身教来促进社会的改造,然而事实却与愿望相违。“雷锋式榜样”最大的谬论是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寄希望于十几亿人都能达到“车同轮、言同文、行同伦”的思想境界。然而,统一划齐的模仿不是教育是洗脑,是欺骗,而真正的教育就象原始森林一样,有鲜花有绿草也有参天大树,罗素说的“参差不齐乃是幸福本源”才该是教育的目标。如果一个人不能做到独立思考和表里如一,无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用得多么成功,无非是培养出一个有能力的“工具”而已,其实际功效和教育并没有多大关系。成功的模仿教育是建立在多元化的选择之上,而不是树立某种单一化的“完美”榜样让学生去追随。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过一句有意思的话:中国的人格教育被拔得无限高,高来没有人都够得着。二好多年前,莫言还没有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在北大演讲。有学生问他:“有不少人说您的《红高粱》是模仿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请问莫言老师,你怎么看中国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莫言听完了,慢条斯理地回答到:“你可能忘记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后半句是‘看你会抄不会抄’。”莫言讲的实际上有深刻寓意,会抄与不会抄,抄姚雪垠的《李自成》,还是抄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选择之下是价值观的呈现,选择的过程是对历史和未来的思考。“会抄”与“不会抄”的前提是这个人会选不会选,而选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智慧和眼光的事情。生活中,有些人花钱不多,穿衣服漂亮好看,而有些人一掷千金,穿衣服总像穿“盗版”,这就是模仿能力被扭曲的结果。模仿能力的扭曲是榜样教育的无限拔高和单一化的结果。榜样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榜样就象穿鞋子一样,只有合适不合适之分。榜样身上的好不是塑造出来的,而是受教者观察出来的;榜样的好不是宣传出来的,而是从受教者模仿的经验中引申出来的。正确的模仿能力是不断创新,却永远不是全新,有时虽然守旧,却不会不食人间烟火。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中国人在教育思想方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伪科学”的科学发展观,一个是“伪先进”的文化批判,前者的结果是把中国变成“山寨”大本营,让榜样学习成为“东施效颦”,后者的坏处是把传统文化连根拔起,让榜样成了“无本之木”。缺少正确榜样教育的中国人,今天往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急功近利、简单粗糙地模仿,最终走向“山寨”之路,另一类是不管有没有经验,拿起来就做,美滋滋地把“无本之木”说成是原创的参天大树。三中国人把模仿能力变成“山寨”能力的原因——“急功近利、简单粗糙”,只是表象,东西方文化的差别是内在的肌理。西方文化之下,解决一个问题大多从抽象思考出发,然后是逻辑推演,最后是通过实验得出具体的方法和工具;东方文化之下,解决一个问题是从具体的实践出发,找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成功之后,再用各种学说把自己的行为贯通成理论体系。西方文化是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砍刀,站在树旁边说:“这把刀可以砍倒这颗树”;中国文化是一个人手里拿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