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水画题画诗
山水画题画诗
篇一:宋诗.苏轼题画诗
诗画交融理趣浓
──浅论苏轼的山水题画诗的特点
张琼芬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州 潮州 521041)
摘 要:作为宋代文人墨戏的创导者与实践者,苏轼主张诗画要相融相通,要求作品有诗的境界,物象有活的精神。本文试图从《惠崇春江晚景》等山水题画诗入手,分析苏轼山水题画诗的一般特点。
关键词:山水题画诗 ;苏轼 ;艺术特点
诗和画本属于艺术的两种不同样式,但是诗、画皆出自心灵,皆可抒情写意。在古代,早已有人注意到诗与画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密切联系。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题画诗”是横跨于诗画之间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1],使诗画走上了相融与相通之路。
画题诗发端于唐末,兴盛于宋代文人画崛起时期。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正如清人赵翼所说:“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苏轼才性天成,能诗善画,雅好收藏,又与当时画家常相往来,所作的题画作品数量多,内容丰富,手法多样,成就突出,历来备受关注。
考察《苏轼诗集》,我们可以厘出其题画诗共100题,154首。[2]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其中,人物类26题(占25.2%),山水类29题(占28.2%),畜兽类14题(占13.6%),竹石花鸟虫鱼及其它类33题(占33%)。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
诗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
苏轼的绝大多数题咏山水画的诗篇,都能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再现画境,使人读诗如见其画;又能驰骋神思,调动多种感觉,丰富和深化画境。作为宋代文人墨戏的创导者与实践者,他强调绘画抒写主观情感的功能,主张诗画相融相通,要求作品有诗的境界,物象有活的精神。这一主张,在他的山水题画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试图以其山水题画诗为例,浅论苏轼山水题画诗的一般特点。
一、抓住画面特征,再现画中景物
顾名思义,题画诗就是依据画品的题材、内容、思想、风格,进行品评而创作的诗歌。苏轼的画题诗,很多都离不开画内之境,即先着重反应画面内容,如《韩干马十四匹》诗中所说的“苏子作诗如见画”,在《王维吴道子画》、《和张均题峡山》、《申王画马图》、《墨花》等等诗作都可以看出这一点,而山水题画诗的这一特点就表现得更加明显,如《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首先是写出了画境,即画内之境,反应画面内容。首联,“竹外楼花三两枝”,是写岸上景色,是全画的衬景,点明了画面上有竹林,有桃花。首联到颔联,“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的目光随着由远及近,从江岸移到了江面,从衬景转而注意到画面的主体部分,写出了群鸭戏于一江春水之中。颈联,“蒌蒿满地芦芽短”,是诗人的目光从画面的主题位置上移开后所见的景物。诗中的竹林、桃花、蒌蒿、芦芽这些都是画面上所固有的。这首诗的头三句是对春江晚景的
描写,它再现了画面景物,表达出原画的意思,勾绘出原画之美。一句一景,景虽不同,但时间都在早春,地点都离不开江畔水上,描写的景物虽多,却并不臃肿:远处的竹桃花,用淡笔扫出,近身的芦苇、蒌蒿,用轻盈的手法点染,赫然在目,是一幅中央开阔的春江与江面上欢快的群鸭。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的三句话已把一幅画成功地再现出来,在这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又如: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挽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当年嫁彭郎。
“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山色苍苍,水光茫茫,点明这是一幅青绿色的平远山水,而且画面浩森空阔。“大孤小孤”,指大孤山和小孤山。“崖崩”两句具体描写“绝岛”即大小孤山,这是画面的中心,这两座山四面环水,山势险峻,山上丛林茂密,一棵棵高大的乔木好像巨柱巍然耸立,直插云端。《长江绝岛图》同样今已不传,画作究竟如何,已无法得知,然读苏诗之后,闭目凝神,画面竟历历可辨: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大小二孤山,耸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在如: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这首诗也是从画面的再现入手。首二句写近处的岸边景象。第一句写出野水
涨痕的画面:由于深秋水落,岸边突出许多干地,同时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处,于是水岸边呈现出参差之状。“落涨痕”,表明秋水下落后旧日水涨淹没的岸边河床又都呈露出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