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剑及剑术浅议.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先秦剑及剑术浅议

先秦剑及剑术浅议剑术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追溯其源头,当在先秦时期,因为剑是在这个时期形成与成熟的,依托于剑的剑术自然也应诞生在这一时期。 论及剑术,应先从剑谈起。关于剑起源的史料有不少,有黄帝做剑说。《史记·黄帝本纪》记载:“帝采首山之铜铸剑”;《孙膑兵法·势备》记载:“皇帝作剑,以陈(阵)象之”;蚩尤说,《管子·数地篇》记载:“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恺、矛、戟,此剑之始也。”关于剑的记载,史料中也有不少。南朝陶弘景的《古今刀剑录》中记载:“夏禹子帝启,……铸一铜剑,长三尺九寸”。《史记·周本纪》记载,牧野之战后周武王在朝歌“适王所……击之以轻剑,斩之以黄钺,……散宜生、太颠、夭皆执剑以卫武王。”据这些史料记载可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剑诞生在中原地区;第二,剑诞生在夏代以前,考古学与之对应的应是仰韶文化晚期或龙山时期;第三,剑至迟在西周已在军事上广泛应用。 那么考古发掘的情况是否与之对应呢?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金属格斗兵器出现在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也就是夏代后期,是两件青铜戈。较早发现的青铜剑出现在商代晚期,山西柳林的一座墓葬中出土有一柄青铜剑,但从该墓葬其他随葬品的情况来看,该墓不属于商文化的范畴,而属于北方草原文化体系。该剑通长23.5厘米,其铃首是草原文化的特征之一。陕西甘泉也曾出土商代晚期的青铜剑,同柳林出土的一样属于北方草原文化的范畴。西周早期的墓葬中出土有青铜剑,但并不广泛,剑的形制应脱胎于北方草原文化的青铜剑,长度多为二十多公分。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史料记载剑的出现时间与地域都不确切。首先,从目前考古发掘的情况看,北方草原文明剑出现的时间早于中原文化区域,剑既有可能诞生在北方草原地区;其次,仰韶、龙山、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皆未发现剑的踪迹,所以黄帝做剑及有关夏代剑的记载皆不确,剑在中原地区的出现应在西周早期。另根据西周早期青铜剑的形制及适用范围来看,《史记·周本纪》记载的周武王用剑击纣王尸体记载可能性不大;再次,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西周时期戈依旧是格斗兵器的主角,剑的应用并不广泛。基于上述三点,先秦剑术形成于西周不太可能,第一,剑的长度不够,直到西周晚期,剑的长度也多为三十多公分;第二,应用的范围不广,考古发掘出土剑的墓葬地域不广,使用的人不多,墓主社会阶层不全面。 到了春秋时期,剑的应用渐渐广泛,因此剑术的形成应在春秋时期。这可以从史料和考古发掘两个方面得到证据。 史料方面,《左传》中已经出现多处剑的记载,如昭公二十七年“置剑于鱼中以进,抽剑剌王”,因为剑藏在鱼中,这柄剑应该非常短,与匕首相似,所以这条记载难以证明剑术的产生。另一条记载则较为详细,昭公二十一年“齐乌枝鸣曰:用少莫如齐致死,齐致死莫如去备。彼多兵矣,请皆用剑。”这是剑用于战争最早的文字记载。这条记载应看作剑术已经产生的一个证据。首先,这条史料说明当时军中配剑已成常例,否则无法组成一支军队作战;其次,剑的技术应该已经成熟,因为当时军队中使用的兵器为戈矛,长度都远远长于剑,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用短剑战胜敌手几乎是不可能的。 到了战国时期,剑已经成为军队的主要军事装备,有学者对《战国策》进行研究发现剑在《战国策》中出现的次数非常多,是《战国策》中提到最多的兵器。如《韩策》一卷有“以韩卒之勇,披坚甲,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此外尚有多出以剑指代兵器的记载,其原因一是与当时的战争形态有关,另一个原因可能与战国时剑的形制与材质发生变化有关。另外,战国时期剑的长度也比以前长了很多,《齐策》卷六有“大冠若箕,修剑拄颐”的记载。这个记载在考古资料中可以得到证实:1959年12月,湖南郴州市马家坪战国楚墓中出土一柄柄扁平、长度达1.4米的铁剑,这一长度几乎是一般青铜剑的三倍。1980年,河北易县燕下都墓葬中出土了15柄铁剑,其中完整的8柄,长度在69.8—100.4厘米之间,平均88厘米,这种平均长度是青铜剑难以企及的。而且这一时期剑的应用已从军队向民间广泛流传,民间剑士有很多,《庄子》中就有相关描述,许多大臣开始用剑来比喻政事,这说明战国时期剑的形制与剑术已经非常发达。 有学者研究,当时剑的用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刺,一是击。《韩策》卷二载聂政“仗剑至韩,……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从这里可以看出剑的用法之一——刺;另外从聂政一剑刺穿两人的情况看,聂政所持剑的长度是相当长的。另一用法——击,出现在《燕策》卷三,秦王拔剑“以击荆轲,断其左股”,很显然这里的击就是斩、砍、劈这样的用法。而剑的格、洗之术,史料中未见描述。 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第一,春秋剑的形制已已经成熟,青铜剑的长度已达四、五十公分,战国时期剑的长度更长,《齐策》卷六有“大冠若箕,修剑拄颐”的记载(上文已经提及),剑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