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板沟泥石流灾害特征及发展趋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沙板沟泥石流灾害特征及发展趋势

沙板沟泥石流灾害特征及发展趋势摘要:“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灾害,为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提供的充分的物质来源。以黑水县沙板沟泥石流灾害为例,通过调查分析获得相关地质资料,根据遥感影像获得泥石流灾害的规模,通过调查走访阐明了泥石流灾害的发生特征,分析了泥石流灾害的发展趋势,可为进一步的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沙板沟;泥石流;灾害特征;发展趋势 Abstract: 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caused a large number of landslide disaster collapse, mud flow disaster happened to provide full material source. To HeiShuiXian sand plate gully disasters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access to relevant geological data, according to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 for the size of the debris flow hazard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visit illuminates the debris flow hazards happened characteristics, analyze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debris flow hazard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further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engineering. Keywords: sand plate ditch; Mudslides; Disaster features;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B845.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地形地貌 沙板沟位于黑水县芦花镇境内,地处德石窝沟的左岸。沙板沟沟域山脉按绝对高程分为中、高山二类。其中,绝对高程2318—3500 米为中山,绝对高程3500—3680 米为高山。山体均由、千板岩、砂板岩等组成。地貌类型见图1。 图1 沙板沟沟域卫星遥感影像图 沙板沟地势总体西高东低,流域最高峰海拔3680m,沟口海拔高程2318m,相对高差约1262m,平均纵坡降315.5‰。沟段总体上为上陡下缓,清水区坡降达403.8‰,清水区以下平均比降为86.9‰。沟谷平面上弯道较少,其中1处较大的弯道主要于位于盘山公路的第二和第三道拐弯处之间,交角为46°。谷宽总体上上游宽,下游较宽窄,局部呈现时宽时窄的变化特点。沟床纵比降变化情况详见泥石流纵剖图(图1)。 沙板沟总体上为V型谷地貌,特别是上游沟段和各支沟通常沟谷较为狭窄,纵坡较陡,水流湍急,且动态变化较大,多处卡口和跌水,具陡涨陡落的山溪沟谷特征。沙板沟下游段宽度略大,沟宽一般30~50m左右,上游沟段局部沟谷较为狭窄,宽度仅10~20m左右,局部宽度5~8m。 沟域岸坡以陡坡地貌为主,一般坡度35°~45°,多处形成陡崖,岸坡植被发育,乔、灌、草均有生长,地震前地质灾害较少,生态环境良好。但由于斜坡较陡,地形临空条件发育,客观上具备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的地形条件,”5.12”地震后,沟内新出现了大量的崩滑不良地质现象,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大量松散固体物源。 2.泥石流形成条件、规模 2.1泥石流形成条件 沙板沟沟域形态近似口袋形,沟域面积4.7km2,主沟纵向长度4.0km,平均宽度1.4km,海拔高度2318~3680m,相对高差1262m,平均比降315.5‰。支沟分布较少,仅在沟谷上游左岸发育3条短小的支沟,长0.45~0.9km,为季节性支沟,平时一般无水。整个沟道的纵比降大,局部为陡崖跌水,水力势能充足。 (1)清水区 清水区位于盘山公路公路第三个回头弯的上游部位,该沟长2507m,面积3.1km2,高程2670-3680m,相对高差1010m,比降403.8‰。该区基岩浅埋,坡体上灌丛密布,植被覆盖率在80%以上,几乎无人类工程活动,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斜坡稳定性较好,沟岸无明显变形破坏迹象,岸坡较稳定,为沙板沟的主要清水汇集区,为泥石流的形成集聚水动力条件。清水区所提供固体物源总体上提供物源量较少。(见照片1)。 照片1 沙板沟泥石流清水区 (2) 形成区(物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