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矛盾及现场
矛盾及现场中国新闻奖从1991年开始评选,到2011年已经举办了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的历届电视获奖作品,无论是题材选择、思想挖掘,还是报道视角、手法创新都有独到之处。从近三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结果来看,新闻素材的“选”和“题”,已经成为电视新闻报道成败的关键。
“选”
“选”指的是对新闻素材的选取。身边事物千变万化,令人目不暇接,而事物中存在的矛盾,应该成为记者衡量新闻价值的标杆。这里说的矛盾是广义上的矛盾,是指在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关系。不存在矛盾的素材,没有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和显著性,当然也不可能有趣味性。过去三年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获奖作品把报道焦点对准事物矛盾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一、在挖掘过程中,记者充当新闻事件矛盾的发现者。看新闻事件,要尽量用矛盾的眼光,这样才能挖掘出事件暴露出或隐藏着的新闻价值。那么,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怎样抓住事件中的矛盾呢?首先,记者要果断下手,抢抓矛盾。2008年7月,江西早稻连续第五年增产,但到9月初,全省早稻入库总量却较往年同期有所下降。这种情况不单在江西出现,在整个南方地区都有类似情况,但其他地区由于粮食收购工作事关重大,各家媒体都选择沉默。我们充分意识到新闻的特殊性,在进行前期准备后,记者用两周的时间走遍了江西境内的粮食丰产区。通过调查,记者得出结论:农民惜售粮食,不是因为不想卖,而是因为种粮成本太高,影响了农民卖粮的积极性,造成了市场观望情绪的蔓延。记者依据新闻事实采写的系列报道《江西农民惜售粮食现象调查》获得了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的二等奖。这充分说明,新闻的发生,往往在一个很短的节点,错过这个节点,新闻也就失去了新鲜性。如果记者当时犹豫不决,等到秋粮收购进入尾声,就很难再采访到一线的真实情况。
其次,深度思考,解剖矛盾。同样的新闻事实,有的记者浮光掠影、匆匆成文,有的记者则深思熟虑、精心谋划。2009年10月开始,包括江西在内的南方七省区出现罕见大旱,为什么坐拥大片江河,还会干旱?这一现象当时在我国南方极为普遍,虽然也有部分省外媒体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但分析成因时,大多把焦点对准了自然气候。新华社写出了整整3000字的报道,得出的结论是南方气候变迁引起了干旱。我们在审视这一新闻事实时,进行了深度思考和剖析。在台领导和中心领导的指导下,我们赶赴江西各主要旱灾发生区进行了走访,深入分析了当地连年大旱的成因。在掌握了大量权威数据和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对水利工程投资、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报道,制作了长消息《江西:伏秋连旱凸显水利工程缺失》。2010年初,我国西南地区又有5个省份出现重大旱情,个别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无法保障。各类媒体才开始对南方水利设施功能不全、政府抗旱投入不足的现状进行探讨和反思。所以,这一作品最终在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三等奖。矛盾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有一个经年累月的过程,所以它的深层次原因往往难以一眼看破。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层层剖析、刨根问底,多角度地看问题,这样才能抓住题材。
二、在抢抓矛盾的基础上,在报道过程中,记者充当矛盾的解决者。媒体是公众的耳目,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在报道中,记者要成为矛盾的解决者,不要成为矛盾的制造者。2009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土方车“专营”不专:好经怎么念歪了?》就很能说明问题。这条新闻的背景是:2009年11月下旬到12月,上海接连发生多起土方车交通肇事致死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很多郊区的农民到交管部门上访,部分境外媒体也闻风而动。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对舆情的疏通和引导。上海电视台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发现刚刚在全市推广的土方车“专营”制度存在诸多漏洞。这篇报道出笼后,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对政府监管部门不作为的质疑,虽然指出政策执行中有一些不足,但归根结底帮相关部门解了围。中国新闻奖评委对这条片子的评论是:化解舆情迅速,社会效果良好。
当然,在看到问题的同时,记者要感同身受,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目录中,少有地出现了市级电视台的作品。由荆州电视台选送的《一堆木头与一连串车祸》出人意料地拔得头筹,创造了地市电视媒体的一项新纪录。当地晚间新闻一位记者,在路上看见了一堆横放在地上的木头,因为天降大雨,记者担心来往车辆安全,所以打电话向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报告。可是各部门互相推诿,迟迟不派人搬走木头,导致几个小时内连续发生几起车祸。记者没有充当旁观者,而是一边拨打电话,一边守护现场,一边全程记录事件经过。记者在现场的作为,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准确、清醒,对现场的驾驭和对危机事件的处置冷静、得当。不仅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也是推动事件向好的方向转化的介入者、参与者,充分体现了媒体工作者的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和良好的专业素养。整个新闻事件被中国新闻奖评委评价为“一次记者充满社会责任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