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翼状胬肉头部转位结膜下包埋术临床研究
翼状胬肉头部转位结膜下包埋术临床研究【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翼状胬肉的手术方法。方法:评价对100例(117只眼)原发性静止期翼状胬肉患者实施翼状胬肉头部转位结膜下包埋术后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0.5~1年,13只眼复发,复发率11.11%。年龄在45~55岁有9只眼复发,占复发数的69.23%,8只眼翼状胬肉肥厚者复发,占复发数的61.53%。结论:本手术方法具有手术方式简单、损伤小、恢复快、复发率较低等优点,值得采用。
【关键词】 原发翼状胬肉; 转位包埋术; 复发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5.060
在眼科临床工作中,翼状胬肉是影响视力和美观的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病因多种多样,主要是增生性炎症病变[1]。以手术治疗为主,但任何手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复发率。防治翼状胬肉复发一直是眼科临床工作者研究的课题[2]。为探讨原发性翼状胬肉的手术方法,笔者对2002年1月-2006年12月100例(117只眼)原发性静止翼状胬肉患者采用手术显微镜下或额带放大镜下头部转位下穹窿结膜下包埋术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2年1月-2006年12月本院收治的45岁以上翼状胬肉患者100例(117只眼)均是原发性静止期翼状胬肉患者,无活动性炎症反应,大部分为内眦翼状胬肉,有17例为双眼翼状胬肉患者;内外眦同时患翼状胬肉6只眼。男55例(63只眼),女45例(54只眼),年龄45~78岁,平均58.2岁,病程7~39年,其中肥厚型翼状胬肉18例(22只眼)。
1.2 手术方法 常规消毒铺巾,在手术显微镜下或额带放大镜下,利用0.5%地卡因表面麻醉2次,上开睑器,2%利多卡因浸润麻醉翼状胬肉体部,精心分离(最好是钝性分离)翼状胬肉头部,用显微有齿镊和15号刀片彻底清除角膜上残留的翼状胬肉组织,细心分离翼状胬肉组织至内直肌附着处,特别注意不要伤及内直肌,如果翼状胬肉肥厚则清除部分胬肉筋膜组织,保留球结膜,如果翼状胬肉较薄则不须清除,钝性分离球结膜至下穹窿,将游离的胬肉头部转位于下穹窿结膜下(转位于上穹窿结膜下患者会有强烈的异物感),用5-0丝线褥式缝合固定,(笔者曾用10-0尼龙线缝合固定,数天后翼状胬肉头部脱出,太细的缝线有切割作用)。彻底清除巩膜上残留的胬肉组织,烧灼巩膜面出血点和扩张的血管、充分止血,清除暴露在结膜外的翼状胬肉组织,整复球结膜。术后用四环素可的松眼膏涂眼,加压包扎术眼。
1.3 术后治疗 术后第1天换药包眼,术后第3天不包眼,白天点抗生素眼药水,夜晚涂抗生素眼膏,每日静滴抗生素,一周拆线。此后局部用药2周。
1.4 随访观察 拆线出院后每月复诊一次,每次检查视力、测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术眼角膜、结膜情况、有无翼状胬肉复发等。
1.5 判断标准 治愈:角膜上皮愈合良好,表面光滑,无明显新生血管及胬肉组织增生。复发:结膜充血增厚,有新生血管和胬肉样组织向角膜方向浸润[3]。
2 结果
次日检查时存在结膜充血,有少数病例可见结膜下出血,术后一周拆线,术后2周角膜创面基本修复,术后4周巩膜创面逐渐被结膜上皮覆盖。
随访0.5~1年,有13只眼复发,复发率11.11%。复发患者年龄多在45~55岁之间,有9只眼,占复发总数的69.23%,其中翼状胬肉肥厚者复发8只眼,占复发总数的61.53%。复发时间从术后2~8个月不等。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一种慢性增生性眼病。现有的研究显示阳光,风尘等各种外界因素的慢性刺激和局部慢性炎症反应可能与翼状胬肉的发病有关。病理学研究表明翼状胬肉的主要成分为大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血管的增生和退变,以及球结膜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4]。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及成纤维细胞增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5]。
翼状胬肉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手术的方法有很多种,以往传统的方法是切除术,复发率高达20%~70%,国外报道达24%~89%。所以现在已经很少应用。笔者对100例(117只眼),年龄45~78岁,原发性静止期翼状胬肉进行头部转位下穹窿结膜下包埋术,术后随访半年至一年。术后复发13只眼,复发率11.11%。复发者年龄在45~55岁的9只眼,占复发总数的69.23%,翼状胬肉肥厚者复发8只眼,占复发总数61.53%。复发时间术后2~8个月不等。
复发原因分析:根据文献报道,未切除干净的结膜下增生组织是复发的主要因素,而巩膜表面的新生血管进入角膜创面是复发的根本原因[6]。笔者认为角膜创面及巩膜创面翼状胬肉残留组织是复发的重要原因,胬肉肥厚者复发率较高,可能是肥厚胬肉组织内血管丰富增生快所至。
笔者对原发性翼状胬肉采用显微镜下或额带放大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