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背黑锅生鱼片-刺身从餐桌上消失之谜
背黑锅生鱼片:刺身从餐桌上消失之谜文章摘自:
《美味方丈记 》
作者:
陈舜臣 蔡锦墩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
2010年3月第一版
本书简介:
本书为陈舜臣夫妇谐趣美食对谈集,书名“方丈”二字源自《孟子》里的“食前方丈”,以及日本平安时期著名歌人鸭长明的作品《方丈记》,在本书意指“餐桌的大小”。作者以大家较熟悉的各种中式、日式食品为引子,在中日历史的渊源和对比中,深入浅出地将饮食文化娓娓道来。例如,古代的中国人也吃生鱼片,但是为什么后来从主流饮食中消失了?
生鱼片古已有之
中国的饭菜以热食为原则。爱较真的人恐怕会这么说:“中国有句古谚说,因为怕被热羹烫着,吃脍之前也要吹一吹。如此说来脍不就是凉的菜肴吗?”
这句古谚出自《楚辞》(惩热羹而吹兮),它的意思是说,有人从前舌头被热汤烫伤,以此为戒,处处小心,就连吃凉的生鱼片,也要吹一下才敢入口。
还有一个成语叫“脍炙人口”。这个词从前常常出现在考题中,要求考生解释意思或者标注读音。“炙”指烤肉,“脍”则是生鱼片,这两样东西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食物,因此“脍炙人口”的意思就是指好的诗文妇孺皆知、深受欢迎并广为传诵。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叫“脍不厌细”。意思是说,生鱼片无论切得多细都不会有人嫌,这可是出现在经典《论语》中的词语。据此可知,像河豚刺身那样薄得几近透明的生鱼片,从圣人孔子的时代起,就是深受中国人喜爱的食物。
相传因吴越争霸而闻名的越王勾践,正在会稽食用生鱼片的时候,遭到吴国军队的袭击,惊慌失措的勾践把剩余的食物全部倒入江中。被弃入江的刺身化成江中的小鱼,叫“银鱼”,又称作“脍残鱼”,即刺身的残余部分化成的鱼。
竟然将生鱼片这么美味的食物扔到江里,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我仿佛听到老百姓叹息着说:“哎呀,真浪费呀!”也许人们实在不忍心刺身被扔入江中后就此腐化,以至于想象到生鱼片化成银鱼的情景。这个传说既有几分幽默,又有几分哀戚。
生鱼片消失之谜
前面举了若干例子,说明中国人从前也是吃生鱼片的。只是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刺身就从餐桌上消失了。具体原因和时代,我也不是很清楚,真想向博学之士讨教一番。
宋代大诗人梅尧臣有诗题为《设脍示坐客》,其中有这样的两句是这样写的:萧萧云叶落盘面(生鱼片宛如云叶般落入盘面),粟粟霜卜为缕衣(像霜一样白的萝卜切成了细丝衣)。
可见当时连生鱼片的配菜都有了。这说明最晚到十一世纪,中国还有生鱼片。喜欢推理的丈夫解释说:“可能是在瘟疫流行的时候,人们怀疑罪魁祸首就是生鱼片,自此以后就不再吃了。也就是说,至今为止也许生鱼片还背着这个黑锅哩。”
虽然丈夫相当有把握地如此解释一番,但实际情况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现代中式饮食成型的时期,或许和生鱼片从中国餐桌上消失的时代是重合的。根据博学之人的说法,由于宋代煤炭普及使用,能够长时间地保持同样的火力,于是用火烹饪的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如此说来,美轮美奂的宋瓷的兴盛或许跟这种新的火力也有关系。
在火成为生活中重要角色的时代,恐怕像生鱼片这种不使用火的食物,便渐渐日薄西山了吧。不,恐怕不是这样的。不管用火的烹饪如何风靡一时,爱吃生鱼片的人应该是不会变的。毕竟,鼠疫、霍乱才是大瘟疫的元凶呀!
我们再谈谈火的话题。古时候中国在冬至后第150天的前后三日禁止用火。后来缩短成一天,称为“寒食节”。由于不能用火,人们只能吃之前预先做好、放凉了的饭菜。这一天的别名又叫“禁烟节”——可不是禁止抽烟的意思,而是禁止炊事的烟火。
中国人舍弃了生鱼片而转投火力烹饪,让他们吃冰凉的饭菜,真是太难为人了,于是人们逐渐不再守循寒食。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记述道:“今人不为节。”不受欢迎的风俗,无论怎么强制推行都没用。
那么,寒食的起源究竟是怎样的呢?有这么一种说法。相传古时候有位国君求贤若渴,无奈贤人归隐于山林不肯出来。国君心想,若发生山火的话,这位贤人总该出来吧,便下令放火烧山。然而贤人宁死不出,抱着树木被烧死了。国君对此感到非常悲痛,于是禁止在每年的这一天用火。这个传说历史上确有其事,国君乃是春秋时代的晋文公,而贤人则是介之推。
丈夫拿手的推理癖又冒出来了:“这种解释可真有点牵强。寒食节在阳历的四月初,一定是因为很久以前这一天发生了大火灾。为了让大家不要忘记火灾的教训,于是以每年这一天作为赈灾纪念日,禁止用火。这大概就是真相。”可这种解释也是不足为信的。
“寒食之日”复兴的意义
推理癖是会传染的。妻子也不甘示弱,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我觉得一定是希望大家好好珍惜火,不能轻易忘记火的重要性,就跟不能忘记空气、太阳和水的重要性一样。所以呀,至少要一年一次停止用火,让大家都明白火的价值。就是这么回事儿,不用火的话,就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