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董亚春用沸腾热血倾注每个镜头
董亚春用沸腾热血倾注每个镜头一出好戏,离不开技术高超的资深摄影师。
一出好戏,也同样能成就一个著名的摄影师
1976年,北京永定门火车站陈旧的候车室里,16岁的董亚春再次紧了紧打好的行李。他看了看拥挤的人流,仔细地听着车站广播。几分钟后,一列装满新兵的绿皮火车慢慢驶出北京,载着他们前往终点——那个位于山西省、在地图上连标志都没有的“罗文皂村”。
站台、列车、新兵……都是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不可少的要素,这些似曾相识的画面也一次一次重现在董亚春眼前。不过,此时他眼前多了一个取景器。这位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著名摄影师,多部战争影片和重大革命与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掌镜人,如今回想起36年前相似的一幕,那一刻的心情却如何也总结不出来。
摇晃了三天,终于到了营地,展现在董亚春前方的是似乎清晰而又模糊的未来。
对于那一代人,最好的出路就是当兵,是打破头都抢着去的机会。董亚春还沉浸在穿上军装的荣耀里,如果这时你问他日后有什么打算,这个刚出炉的小兵也许会迷茫地看你一眼:什么打算?
刚刚初中毕业,他还没想过以后干什么。如果非要说一个梦想,那就是心底埋着的画家梦。他爱画画,专门学过几年。新兵训练结束后,因为会画,董亚春被分到电影组放电影、画幻灯片。
在那个精神食粮匮乏的年代,一个礼拜看一场电影成了一件奢侈的事。作为电影放映员的董亚春难免会多看几遍,可也只是看着玩。直到电影《小花》的出现,“我一边放着电影,一边看。这部片我看了无数遍,都不觉得腻。怎么这么美?我第一次被电影的艺术手法打动了。”
看归看,董亚春可没想过他日后会和电影扯上什么关系。阴差阳错,他的美术功底被八一电影制片厂一位领导看上,让他来厂里工作。
1979年,董亚春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开始了他的“战争”生涯。
从摄影助理到摄影师的成长
董亚春本是要做美术师的,可领导说了一句:既然有绘画基础,那你就学摄影吧,摄影也需要艺术功底嘛。
他对此毫无异议。这有军人服从命令的天性,也有对电影毫无认识的原因。“我那时是一名普通的小战士,连照片都没亲手拍过一张,更不知道拍电影是怎么回事。”不同于如今多是科班院校出身的摄影师,完全是门外汉的董亚春,从电影行当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做起,做了六年摄影助理。
八一电影制片厂当时根据拍摄题材不同,将制作人员分为军教片部、故事片部、纪录片部、保密片部等,初入厂的董亚春就被分在军教片部。
军教片是以进行军事科学教育为目的而摄制的影片军事教学片。当时由于电视等媒体并不发达,军事教育片是统一由八一厂拍摄的。董亚春记得,那时他作为摄影助理,一年最多要参与五部影片的拍摄。
尽管也有《地道战》、《地雷战》这样剧情紧张诙谐的军教片,但大多数军教片还是比较枯燥的“说明文”,董亚春面前更多的是“东西”——坦克、炮弹一类的军事装备和武器。
要不去拍“有声有色”的故事片?董亚春也曾心动过,但部门之间流动很难。他退而说服自己,故事片和军教片在摄影手法和技术层面应该是一样的,而且在军教片部有一个好处——更早得到上机拍摄的机会。当时拍电影是没有办法看回放的,只能将胶片洗出来再看。虚拟与真实拍摄之间差距很大。“我第一次拍摄时,脑中紧张得一片空白,拍出了穿帮镜头——好多工作人员被我拍进去了。”
在军教片部六年摄影助理生涯里,董亚春受到的锻炼比同期拍故事片的摄影师更多,他可以做到拿起机器从不紧张从不心慌,再庞大的场面、再复杂的调度也应付得来。
1986年到1992年,八一厂总投资一亿元人民币,动用了老中青三代的精锐力量拍摄《大决战》。《大决战:辽沈战役》由杨光远任导演,董亚春任副摄影。
杨光远导演是摄影师出身,对画面的要求极为严格,与他合作的摄影师常常因此叫苦不迭。此时,董亚春长期从事军教片拍摄打下的坚实摄影基本功派上了用场,而且他勤奋好学,进步很快。
电影行业分工很细。在国内,副摄影的职责是量光,与灯光师决定如何打光布光,测试用多大光圈拍摄。善于主动学习的董亚春没有把工作限于此,他为杨导画起了分镜头剧本。镜头怎么运动、调度,拍什么景别,主要演员在哪儿,群众演员应该布置在哪儿,背景如何……董亚春通过绘画熟悉剧本,对整部戏都胸有成竹,只是没实际动手拍摄。再加上他工作细致,善于抓住富有张力与表现力的细节,很对杨导的胃口。
1995年,杨光远在执导《大进军:席卷大西南》时钦点董亚春做摄影师。八一厂与他同期的摄影师中,这么年轻就做独立摄影的还是凤毛麟角,董亚春已经走在了前面。兴奋、迫不及待,他想高声呼喊:机器终于由我掌控了,我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冲出亚马逊》后,拍而优则导
一出好戏,离不开技术高超的资深摄影师。一出好戏,也同样能成就一个著名的摄影师。2001年,董亚春与《冲出亚马逊》相遇。
这部为董亚春带来金鸡奖最佳摄影奖的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