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68例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68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我中心68例接受PDA介入封堵的患者资料,术前经心脏彩超筛查,术中、术后测肺动脉压及主动脉弓造影,术后3-12月。结果:68例患者64例术中即刻完全成功封堵,4例因仅1mm导丝难以通过而放弃手术。64例手术患者经随访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PDA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治疗PDA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经导管封堵;回顾性分析;疗效
中图分类号:R6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125-02
目前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治疗主要有外科开胸修补和内科介入治疗,这两种方法的成功率和复发率,以及近、远期疗效接近,虽然外科开胸手术治疗成功率较高,但由于其创伤大、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及有明显的手术瘢痕等原因,而介人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无疤痕,更易被患者接受。目前动脉导管介入封堵术在技术上已经成熟,有逐步取代外科手术的趋势,成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首选治疗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使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未闭的临床效果,并评价其随访结果。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8年10月~2010年12月,PDA患儿68(男25,女43)例,行动脉导管介入封堵术。年龄4~16(平均9)岁,体重8~53(平均29.5)kg。术前均经过临床体检、心电图、胸片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证实为PDA,长8~11mm内径3~8mm均为管型,无合并畸形。肺动脉压正常者49例,轻度增高10例,中度增高9例。
1.2 器械
国产动脉导管封堵器,是一种可自膨胀的蘑菇伞,由镍钛合金丝编织而成的蘑菇伞型装置,内缝三层聚酯膜防漏并用以促进血栓形成。根据封堵器“腰”的直径分为若干型号,外径:4~18mm,长7~8mm。输送装置包括内芯和外鞘,鞘管内径6~9F。
1.3 操作过程 7岁以下患儿均采用氯胺酮全麻,7岁以上患者采用局麻。麻醉后用seldinger法分别穿刺股动、静脉,置入鞘管,后立即给予100UI/kg肝素化,并经股静脉送入右心导管测量患者肺动脉压,沿股动脉送入猪尾导管至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交界处行侧位90°造影,以了解动脉导管的位置、形态和大小。常规右心导管从肺动脉经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置入260cm交换导丝,将输送鞘沿导丝送入降主动脉,撤除导丝和内鞘。选择比PDA最窄径大2~4mm的封堵器,与推送杆顶丝拧紧,收入短鞘内,用生理盐水排净气泡。将封堵器送至降主动脉部分释放,回拉使其贴近动脉导管降主动脉开口处,回撤外鞘完全释放封堵器,使其“腰部”置于PDA最窄处。听诊无杂音后,并重复主动脉造影,无明显中央型分流,反复推拉推送杆证实封堵器固定牢固后,逆时针旋转推送杆将其与封堵器分离。封堵后10min再次测量肺动脉压,并撤除所有鞘管和导管,压迫止血,加压包扎,结束手术。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剂量3-5mg/(kg.d),持续半年,并在术后24h、1月、6月、12月行胸片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随访。
2 结果
68例患儿64例术中即刻完全成功封堵,4例因仅1mm导丝难以通过而放弃手术。64例成功者降主动脉造影PDA最窄径3~8mm,置入封堵器的6~14mm。手术时间40~90min,术后听诊,7例有轻度收缩期杂音,24h后杂音消失,57例术后造影有明显的“腰部”切迹,5例导管较粗无明显切迹,术后57例主动脉造影无残余分流,听诊无杂音;7例术后造影有雾状分流,无中央型分流,术后24h超声心动图及听诊证实无残余分流及心脏杂音。所有患儿均未发生溶血和栓塞,均于术后2~3d出院。术后定期复查心电图、胸片和Doppler超声心动图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1~12个月,全部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无封堵器破损和移位、肺动脉和降主动脉梗阻,18例肺动脉高压患儿均降至正常范围。
3 讨论
1966年Poustmann首次采用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此后各种类型的弹簧圈和封堵器应用于临床,临床效果也不尽相同。Cook可分离弹簧圈适于关闭小型PDA(2mm),关闭大型PDA时容易出现残余分流、溶血和脱落。1998年,Masura[1]等首次报道使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成功,同时期国产新型PDA封堵器也成功应用于临床[2],该封堵器是为封堵中到大型PDA而设计的,近年来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降低了残余分流、栓塞和溶血的发生,尤其适用于大型PDA。与其它封堵器如双面伞、可控弹簧圈等相比,Amplatzer 导管封堵器作了几点改进,降低了残余分流的发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