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曹全碑》第一讲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隶书《曹全碑》第一讲课件

隶书笔法特点 笔法讲究师承: 赵孟頫: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后人评清尚变) 用笔注意的环节:起、行、收 逆入:是指笔尖逆入由轻到重接触纸面,作切入状,自然提笔后行。这在书法用笔上是常见的用笔动作,既符合规律,又可以解决下笔随意性的习惯。 提示:下笔要快、准、稳。 隶书讲座 2016年4月 隶书概况 隶书起源于战国后期,秦初多狱,狱吏称徒隶, 程邈受命整理文字。东汉达到鼎盛成熟 隶书上承篆书,下开草、楷、行, 从象形古文字转变为不完全形象今文字。 由“画字”转为写字,是今文字之祖。 也是当今主要书体 。 它在篆书直、曲笔画上增 加撇捺钩挑点形成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 被誉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 定 义 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就是在由篆而隶的书写过程中,依靠快写、省略、假借、合并部首等篆书快写手段,破坏和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笔方式,并在变化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 字型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变繁杂为简省,彻底笔画化。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学习隶书: 1、理解书体变革,及规矩的形成。 2、增加对字的主笔及对结构美感认识, 3、掌握装饰性、实用性书体,拓宽书写技能、 4、磨练沉稳的性格。 汉 碑 欣 赏 可大体分为三类 1摩崖刻石系列 早期隶书字,刻在山崖上, 结构自由,虽以篆法入隶, 但打破了小篆的严谨对称结构。 《石门颂》疏朗、朴厚、 敦实往往与其所处的 莽莽山岭形成统一的美感。 如超过两个字长度的 高祖授命的“命”字。 2 融古意系列 已形成了隶书独特风格, 普遍用了波磔燕尾。 字体基本一致, 《张迁碑》: 用笔方起方收,苍劲有力。 形成生涩的气韵。 折笔多呈直角, 毫不修饰, 点画奇绝 多呈三角点。 3法度严谨系列 形成非常完备的规范。 一笔一划有力凝固的法度, 易学越学越像。 《乙瑛碑》处在汉隶鼎盛时期, 且是庙堂类碑刻,严谨规范。 不见俗体字变体字, 体现出书者对孔夫子 毕恭毕敬的形神。 用笔方中见圆, 介于《礼器》的凌厉和《史晨》 的圆浑之间。 《礼器碑》 有“汉隶第一碑”之称, 特点是瘦劲绝伦,线条坚韧,灵动。 用笔以圆笔为主,写时要高捉管,运转笔锋要干脆, 其结体宽博,爽朗。横画常平中带右上翘,似开魏唐楷书之先河,对后代影响颇深。 《史晨碑》 是关于如何祭祀孔子的奏章,属于典型的庙堂类(山野平犷类),横平竖直,整齐如一,蚕雁分明,布白均匀 ,法度森严。 其中锋用笔,起收浑圆,一般不见棱角,撇画有上翘,雁尾末端尖锐但下角圆润。 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20行,行45字。明万历初年(1573)于陕西郃阳县旧莘城里村出土,清朱彝尊道:“以其最后出,字迹完好,汉碑之存于今者莫或过焉。”明代末年碑石断裂,1956年移藏于陕西西安碑林。 东汉末年作品,与《礼器碑》《孔庙碑》风格较近,此时碑刻隶书多已趋向程式化用笔,该碑虽于笔法谨严不苟,但用笔匀净,结字多姿而超尘拔俗。舒畅的横画和柔美的波势形成了典雅、华滋的风格。其瘦劲而丰腴的点画,宛如体态窈窕的少女。正如清万经评:“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聚,洵神品也。”该碑属汉碑中秀逸一路的典型代表。 《曹全碑》 属于秀丽一格,平和静穆,柔中有刚,结体匀整, 体态扁平,间有狭长之笔,撇捺极为舒展 通篇章法清丽婉畅,与《礼器》前后辉映 汉碑至宝。 且保存完好,字口清晰,易于学习。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东汉中平三年(186年)立。明初出土于山东东平县。原石现存山东泰安岱庙。高292厘米,宽107厘米。碑额篆书“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书体有意曲屈盘绕,似汉印之缪篆。布局紧密错落,浑然一体,实为碑额中之妙品。 “汉三颂”:《石门颂》、《西峡颂》和《郙阁颂》。 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桓帝建和二年(148)刻石。 原在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上,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对杨孟文开凿石门通道功绩的颂记。 1967年因修建水库,将摩崖移至汉中市博物馆。 《西狭颂》又名《李翕碑》、《惠安西表》,东汉建宁四年(171年)刻于甘肃成县天井山壁。内容为颂扬武都太守李翕治西狭中道之事,从史仇靖书。 《郙阁颂》,东汉建宁五年(172年)刻于陕西略阳白崖上,为摩崖书。刻石原在略阳徐家坪街口村郭家地,1979年12月农民修乡间公路,《郙阁颂》受损,后被迁至略阳灵崖寺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