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文 学 原 理(六下渗)shui.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 文 学 原 理(六下渗)shui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集总式下渗模型方法虽然只能求得近似数值解,但却能考虑有限长土柱、初始土壤含水量分布不均及不同供水条件的下渗问题。 如把整个土层作为一层来考虑 §3 饱和下渗理论 1 基本方程的建立 几个基本假定: (1)以湿润锋为界,认为其上部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其下部仍为初始土壤含水量 (2)湿润锋向下移动的条件是其上部土层达到饱和含水量 §3 饱和下渗理论 受力分析: (1)土壤表面水层的净水压力; (2)土壤饱和水柱的重力; (3)下渗锋面处的毛管吸力; (4)下渗锋面以下的空气剩余压力。 合力: §3 饱和下渗理论 2 下渗曲线的导出 动 力 方 程 式: 水量平衡方程式: 格林-安普特公式 §4 经验下渗曲线 基本思路:对通过观测实际问题取得的下渗资料,选配合适的函数形式,并率定其中的参数,从而求得相应的下渗曲线。 1 科斯加柯夫公式: 参数确定: §4 经验下渗曲线 2 霍顿公式: 参数确定: §4 经验下渗曲线 3 菲利普公式: 参数确定: §5 天然条件下的下渗 1 均匀雨强时的下渗 fp t F R fp t F (2) i≤fc,则整个下渗过程均按雨强下渗; (1) i≥ fp0,则整个下渗过程均按下渗能力下渗; 三种情况: §5 天然条件下的下渗 1 均匀雨强时的下渗 (3) fci fp0 ,则先按雨强下渗,后按下渗能力下渗。 fp t t0 i 是t0 时刻吗? §5 天然条件下的 t fp t0 i tp A B C D E §5 天然条件下的下渗 例题: §5 天然条件下的下渗 2 变雨强时的下渗 §5 天然条件下的下渗 3 非均质土壤中的下渗 §5 天然条件下的下渗 土壤质地上层粗下层细,上层土壤的饱和水力传导度大于下层土壤的饱和水力传导度。供水开始后的下渗首先受控于上层土壤。 当湿润锋面到达上、下两层土壤的界面时,下渗又变为受控于下层土壤。如果初始时刻下层土壤已达到饱和含水量,则在交界面上将形成临时积水,并逐渐上升,产生压力水头。 如果初始时刻下层土壤是干燥的,则会出现上层土壤中的下渗速度小于下层土壤水力传导度的情况。这时在交界面上是不可能产生临时积水现象的,但这种情况极少见到。 §5 天然条件下的下渗 3 非均质土壤中的下渗 §5 天然条件下的下渗 土壤质地上层细下层粗,由于上层土壤的饱和水力传导度小于下层土壤的饱和水力传导度。因此,在两层土壤的交界面上不可能产生临时积水。 由于粗质地土壤总是具有较小的基模势,故除非施以足够的压力(例如由地面积水产生静水压力或施以其他外力),否则水分是不可能从细质地土壤向粗质地土壤运动的。 这种现象在上、下两层土壤质地相差悬殊时更为明显。遇到这种情况,上层土壤中的湿润锋到达交界面后,会长期停滞不前,直到上层土壤积聚了一定水头,湿润锋才会继续前进。 §5 天然条件下的下渗 3 非均质土壤中的下渗 §5 天然条件下的下渗 土壤质地沿深度由粗逐渐变细的情况。 若以稳定降雨强度i向地面稳定供水,则在一定时间后可在土层中形成一个i=Ksj的界面。 这种情况出现后,在深度j以下土壤的饱和水力传导度小于降雨强度i,在深度j处将会产生临时积水。 这种临时界面是随着降雨强度而变化的。 §5 天然条件下的下渗 4 坡度对下渗的影响 地形坡度对下渗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供水强度表现出来的。 同样的降雨强度i降落在平坦地面上形成的对下渗的供水强度是大于降落在坡面上形成的对下渗的供水强度的。此外,平坦地面比坡面更易形成积水深,这也是同样降雨条件下,平坦地面比坡面更有利于下渗的一个原因。 §5 天然条件下的下渗 土壤中的胶质物 土壤的化学作用 生物作用 地面覆盖物及耕作 温度作用 土壤中气体的含量 水质 5 下渗的影响因素 §6 下渗后的土壤水再分布 对地面供水停止后,地面蓄水因蒸散发或下渗不断减少,直至耗尽,此时下渗过程即告结束。但是,土壤内部水分向下移动却没有随即终止,一般还要持续一个很长的时间。在此期间,水分在土壤剖面内进行着不断的再分配。 §6 下渗后的土壤水再分布 没有地下水位或地下水埋深无穷大的情况。下渗终止后的典型的水分剖面将由剖面上部的湿润层和下部未被湿润的土层组成。 湿润锋以下的土壤将不断地从上部的土壤中吸取水分。初期的再分布速度与原先的湿润层厚度、湿润锋以下土壤的相对干燥程度和土壤的水力传导度有关。 §6 下渗后的土壤水再分布 地下水位离地面相当近(不超过几米)的情况。在地下水位离地面相当近的情况下,下渗后地下水面以上的水分剖面与地下水要发生水力联系。这种情况下下渗后的土壤水再分布表现出向地下水储量排水,称为内排水。 内排水的结果将趋于下述状态:剖面上各点的土壤吸力等于该点高出地下水面的高程。也就是要趋于各点总土水势均为零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一旦出现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