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翰林方舟教用版
第一課 燭之武退秦師 左丘明
一、歷史背景
本文記春秋時代,魯僖公三十年九月(西元前六三○年),秦、晉合兵圍鄭,鄭國大夫燭之武應鄭文公之請,前往遊說秦穆公,終於化解了鄭國危機之始末。
關於「秦、晉圍鄭」的歷史背景有二:
(一)重耳流亡時,鄭國無禮於晉:先前晉文公流亡在外時,受到鄭文公的冷落。鄭叔詹勸鄭君要禮遇重耳一行人,鄭君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詹勸告,對重耳無禮。鄭文公當時覺得重耳只是一個失去地位的落難公子,於是對他們一行人十分怠慢,不開城門也不讓重耳進城。叔詹又勸鄭君殺掉重耳一行人以除後患,鄭君不從。此即所謂「以其無禮於晉」一事。
(二)晉、楚城濮之戰:魯僖公二十八年四月(西元前六三二年),晉、楚爭霸,爆發城濮之戰,楚軍大敗,晉國稱霸諸侯。當時,鄭國處於四戰之地,無險可據,又無禮於重耳,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王出兵作戰。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人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於衡雍。晉文公受到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於踐土,晉文公為盟主,鄭參加踐土之盟,晉、鄭間的隔閡並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出兵攻晉,又盟於晉,此所謂「且貳於楚也」之「貳」。
至於秦國出兵之因,秦穆公因為國土偏處西陲,常想東進,染指中原,所以合晉圍鄭。但是合圍鄭國,主動的人是晉文公,秦穆公只是陪從地位。秦穆公本想以晉為橋梁,進而爭霸中原,結果卻是適得其反。只是幫助晉國擴張和壯大,秦國毫無所得。所以燭之武的說辭,能夠打入秦穆公的心裡,使其猛然醒悟。
秦、晉是當時極有勢力的兩個大國,他們聯合出師,對於小小的鄭國來說,正是危如累卵。面臨亡國之災,鄭文公只得重新起用大夫燭之武。足智多謀的燭之武看準秦、晉之間的矛盾與裂痕,採取分化離間的方法,終於說服秦穆公撤軍,而且還派兵協助鄭國防守。晉國被迫撤軍,鄭國終於化險為夷。
二、《左傳》的作者和成書時間
關於《左傳》的作者和成書時間,按照司馬遷的說法,《左氏春秋》的作者是「魯君子左丘明」,《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志》當中,也抱持與司馬遷相同的看法。
《左傳》中有不少文字證據可見作者是魯國人,例如多處以「我」字作為魯國的代稱,對於魯公只稱公,對於魯大夫前面不寫「魯」等。孔子也曾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可見左丘明是孔子推重的同時代人。
三、國學常識
(一)史書體例
《四庫全書》將史書分為十五類。在國文領域之中,「編年體」、「紀傳體」、「雜史類的國別體」三類最為重要。
體例 書名 作 者 內 容 注 疏 地 位 編
年
體 春秋 孔子據魯史刪削而成 以「魯史」為中心,旁及他國歷史 左氏傳
公羊傳
穀梁傳 為編年體之祖 左傳 左丘明 以記《春秋》史事
為主,也略及義例 晉?杜預注
唐?孔穎達正義 劉知幾《史通》以之為編年體之祖,又稱「春秋內傳」 資治
通鑑 北宋?司馬光主撰,劉攽、劉恕、范祖禹助撰 上起三家分晉戰國
之始,下迄後周世
宗五代之末,294卷 最有名的編年體史書,是一部有意接續《左傳》的編年通史,書名為( 宋神宗 )所賜 紀
傳
體
(
正
史
) 史記 西漢?司馬遷 起自黃帝,終於漢武帝,130卷。體例:( 本紀 )
( 世家 )
( 表 )
( 書 )
( 列傳 ) 劉宋?裴駰集解
唐?張守節正義
唐?司馬貞索隱
(合稱三家注) 正史之祖、通史之祖、紀傳體之祖,又名「太史公書」 漢書 東漢?班固
(班彪、班昭、馬續合撰) 起自漢高祖,終於王莽,100卷(體例:本紀、列傳、表、志) 唐?顏師古注
清?王先謙補注 斷代史之祖。漢因無諸侯,故體例中無「世家」 後漢書 南朝劉宋?范曄(志由劉昭取司馬彪《續漢書》所補) 記東漢史事,120卷(體例:本紀、列傳、志) 唐?章懷太子李賢注
清?王先謙集解 原記東漢史事以劉珍?《東觀漢記》最著,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後漢書》成書最晚,卻取代其地位 三國志 西晉?陳壽 記三國史事,分魏、蜀、吳三書,唯獨( 〈魏書〉)有紀 劉宋?裴松之注(價值高於《三國志》原書) 劉知幾評為「曲陳曹美,虛說劉非」,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四史」 國
別
體 國語 左丘明 記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史事,21卷 三國吳?韋昭注 國別史之祖。與《左傳》並行於世,又稱「春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