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川盆地侏罗纪长颈蜥脚类恐龙演化
四川盆地侏罗纪长颈蜥脚类恐龙演化摘 要:对四川盆地的长颈蜥脚类马门溪龙科(Mamenchisauridae) 的分类沿革和科征进行了总结和修订,认为颈椎数目大于等于15个是其重要的科征之一。目前,马门溪龙科有三个属级成员,分别为早侏罗世的通安龙Tonganosaurus、中侏罗世的峨眉龙Omeisaurus和中-晚侏罗世的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通过分析这三属恐龙的特征,认为马门溪龙科的三属恐龙具有亲密的、祖先与后代的亲缘关系。马门溪龙科的演化具有明显的线性特点,表现为:(1)体型逐渐变大;(2)椎体结构由简单变复杂,椎体骨组织由坚实变疏松;(3)肩胛骨相对变长,下肢比例变小。
关键词:四川盆地 马门溪龙科 侏罗纪 演化
中图分类号:Q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001-03
1 前言
四川盆地的蜥脚类恐龙化石材料非常丰富,目前已经正式研究命名三科属,分别为:圆顶龙科Camarasauridae的资中龙属 Zizhongosaurus,酋龙属 Datousaurus,大山铺龙属 Dashanpusauru和秀龙属 Abrosaurus;妖龙科Family Cetiosaurinae的原颌龙属Protognathosaurus,蜀龙属 Shunosaurus,马门溪龙科Mamenchisauridae的通安龙属Tonganosaurus、峨嵋龙属Omeisaurus和马门溪龙属Mamenisaurus。此外还有未定科的两属两种:石碑珙县龙Gongxianosaurus shibeiensis,周氏宜宾龙Yibinosaurus zoui。
根据颈椎的长宽比及椎体的复杂程度,将四川盆地的蜥脚类恐龙分为三大类:(1)颈椎细长,椎体结构相对复杂的长颈蜥脚类,马门溪龙科的成员即归于此类;(2)颈椎粗短,椎体结构相对简单的短颈蜥脚类,妖龙科的成员,未定科的石碑珙县龙和周氏宜宾龙即归于此类;(3)颈椎形状和椎体结构特征均介于上述两类之间的中颈蜥脚类,圆顶龙科的成员即归于此类。其中,长颈蜥脚类的化石点最多,地理分布最为广泛,地史分布最为连续。
2 Mamenchisauridae 的科征及现有各属
马门溪龙科的特征:个体中等到大型的蜥脚类恐龙。头骨高度适中,头侧开孔大。牙齿勺形(何信禄等,1984)。颈部长,最长者接近中轴骨全长的0.50。颈椎长,颈椎数大于等于15个,颈椎神经棘低而且前后延长。背椎椎体上的侧凹不同程度地发育(欧阳辉等,2002)。原始者后部颈椎和前部背椎神经棘不分叉,前部尾椎为微弱的双凹型或平凹型。而进步者后部颈椎和前部背椎神经棘分叉,前部尾椎为不同程度的前凹型。尾部较短,中部尾椎的脉弧分叉。肩胛骨的下端前缘显著上斜。肠骨的耻骨突特别发育。前后肢比例0.75-0.83。
到目前为止,马门溪龙科的属级成员有如下三个:早侏罗世的通安龙Tonganosaurus (李奎等,2010),中侏罗世的峨眉龙Omeisaurus(Young C C, 1939;何信禄等,1984,1988;唐峰 等,2001;江山 等,2011),中晚侏罗世的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Young C C, 1954;杨钟健,赵喜进,1972;皮孝忠等,1996;欧阳辉等,2002)。
通安龙只有一个化石点,位于四川省会理县通安镇(如图1),层位为下侏罗统益门组(J1y)的中上部,相当于川中地区的自流井组中上部。该化石点仅发现通安龙,属下只有一种,即属型种何氏通安龙Tonganosaurus hei。通安龙的主要特征是:荐前椎的侧凹大而深,但中间无隔板,结构简单;颈椎细长,神经弓矮,神经棘低、前后延长;后部颈椎及背椎的板状及坑凹构造均发育;前部背椎后凹型,中部平凹型,后部双凹型;前部尾椎双凹型,神经弓矮,神经棘高;脊椎骨组织坚实、不中空;前后肢比例为0.80;肱骨直而粗壮,其长度为股骨的0.75,三角脊发育;股骨直而粗壮;第四转节发育。
峨眉龙是四川盆地乃至西南地区最早被科学研究的蜥脚类恐龙。1936年,杨钟健教授在自贡荣县西瓜山发掘到蜥脚类化石材料,经过研究后命名为荣县峨眉龙Omeisaurus junghsiensis Young, 1939,归入到勺齿龙科群Family group Bothrosauropodidae的腕龙科Brachiosauridae下的盘足龙亚科Helopodinae中,即将峨眉龙和马门溪龙属归入不同的科群。1984年,何信禄等在研究天府峨眉龙Omeisaurus tianfuensis时,将峨眉龙属归入马门溪龙科中。目前,峨眉龙已有7种,如表1。其中,天府峨眉龙是自贡大山铺蜀龙-峨眉龙动物群(Shuno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