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希凡-“小人物”起伏人生
李希凡:“小人物”起伏人生贫寒少年爱好上马克思主义
在作为被钦点过的“小人物”登上时代舞台之前,李希凡的故事是从演绎一个贫苦少年为生存挣扎而开始的。
20岁时,他寄居在山东姐姐姐夫家,工作是早晚接送外甥上下学,晚上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授姐夫赵纪彬做笔录。白天,李希凡在做完家务后就在书架旁逡巡,马列选集、鲁迅小说、苏联文学,开始了他的启蒙。
贫寒少年李希凡爱上了马克思主义,“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时,由山东大学文史系旁听生,经华东大学干部培训班,后入山大中文系正式读大学,再接下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班,李希凡几番努力,终是踏上了一个文化人旅途。这期间,我们的祖国,也经历着改天换地的变化……
“小人物”打响“可贵的第一枪”
转折就发生在1954年的春假。这个转折,既是李希凡本人的脱颖而出,也牵扯出50年代中国最重要的一轮文化批判,涉及了更多人命运的变故。
那年4月的北京,假期中百无聊赖的李希凡,有朋友蓝翎来访,两人聊着聊着,说起最近《光明日报》上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观点,都感到“不对头”,于是商量着写个文章。
“先是蓝翎写了初稿,然后我修改誊抄。”
这篇题为《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的文章,发在《文史哲》杂志1954年第9期上。文章的基本观点是对俞平伯提出挑战——“俞平伯先生未能从现实主义的原则去探讨《红楼梦》鲜明的反封建的倾向,而迷惑于作品的个别章节和作者对某些问题的态度,所以只能得出模棱两可的结论”;“俞平伯先生的唯心论的观点,在接触到《红楼梦》的传统性问题时表现得更为明显”。……
文章写就写了,发就发了,接下来的事情实属预料之外了。
首先,毛泽东看到发话了:“看样子,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30余年的胡适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事情是两个小人物做起来的,而大人物往往不注意,并往往加以阻拦,他们同资产阶级作家在唯心论方面讲统一战线,甘心作资产阶级的俘虏……”
很快,《人民日报》在毛泽东的授意下发表袁水拍文章《可贵的第一枪》。
10月,主题座谈会召开,除了李、蓝两个“小人物”,文艺界的“大人物”都出场了。郭沫若、茅盾、周扬先后发表讲话,俞平伯“唯心”、冯雪峰“压制革命力量”(时任《文艺报》主编,曾对李、蓝二人文章提出修改建议)、反动思想的根子——胡适和他的自由主义,遭到了全面清算彻底判决……一篇小小文章搅和得全国文化界、思想界波澜壮阔。
始作俑者之一的李希凡,就其个人功名而言,开始了风光得意的航程:
1954年当年,李希凡即当选全国第二届政协最年轻的委员;1955年,出席第一届全国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大会,并获奖章;同年6月,作为新闻界代表,出席国际青年联欢节,出访东欧和苏联……
偶像的烦恼也总还是幸福的烦恼。当年李希凡和蓝翎遭到的追捧也是相当广泛的。一个有名的例子是:当时中国人民大学被普遍认为最有才华的女学生程海果,就将“两个小人物”名字中各取一字,“林希翎”,定为自己的笔名。而据李希凡说,他两年前为编“艺术史”申请经费,财政部部长项怀诚慷慨地答应,笑说,自己当年可是李的“粉丝”。
不听江青的话
“小人物”的命运就此结束了。1954年秋,李希凡给当时的文化部部长周扬写信,征求意见,自己即将毕业想去研究所工作,周扬转达毛泽东的意思表示反对,“那不是战斗的岗位”。于是,从1955年至1986年,李希凡先生就一直在《人民日报》文艺评论部以笔为旗,革命不息战斗不止。
多年来,李希凡以社会分析阶级论为理论工具,不仅对各时期的重要文艺作品,比如《红旗谱》、《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创业史》等发表评论文章,还不遗余力地参加到历次的问题论争中来,比如,“阿Q”问题、《琵琶记》与封建道德问题、历史剧问题、戏曲的推陈出新问题、批“鬼戏”、哲学上批杨献珍“合二为一”、史学上批翦伯赞的“让步政策”……
于是,一方面李希凡借着被当时中国最大的人物钦点过的余晖,继续以“文名”“红”下去;另一方面,李希凡接下来又因被这位大人物的夫人江青“赏识”而其又“不识抬举”,再起是非。“一个小人物”,在大人物们政治运动、权力斗争的阴影里,左右不是,诚惶诚恐。
“那是1964年。”41年后,李希凡回忆起当初影响他后来几十年的两次谈话,已经可以举重若轻,“她说让我注意《海瑞罢官》,说有问题,是对三自一包的影射。我心想,扯不上啊。就不表态,装糊涂。隔了一个月,她又叫我去,说了周扬一大堆不是,说他亭子间出身——我心想,那人家后来不是去延安了吗?又说,如今文艺状况不好,戏曲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意思都是周扬的错。可我心想,跟我说这些有什么用呢?周扬是党中央毛主席委任的,我一个《人民日报》文艺评论员,管不上啊。”
有人“装糊涂”,有人更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