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灶头、母亲及“蓝调”抒情
灶头、母亲及“蓝调”抒情金曾豪,江苏籍当代作家。主要文学成就在儿童文学的创作方面。长篇小说《狼的故事》《青春口哨》《苍狼》以及散文集《蓝调江南》分别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第2、第3、第4和第6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迷人的追捕》等等,还获得过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全国新时期优秀少儿文艺读物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和紫金山文学奖等奖项。笔者不厌其烦地介绍这些在少儿创作方面的成就与影响,是向读者说明他的创作天赋和才能在少儿创作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样,《家里的灶头》,是一篇作者用少儿的思维定势写成的作品。此作如果没有用少儿的感觉去思维,也就失去了这篇散文特殊的审美趣味,舍此,就不可能选进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饮食,人们的饮食又离不开烧煮烹调的灶及其灶文化。金曾豪向读者描述的是“家里的灶头”——即江南的“土灶”。随着科学文明的进步,现在城市和很多乡村都用上了煤气灶、电器灶,连煤球炉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传统的“土灶”,至今还在一些经济贫困的地区尤其是落后的农村保留并使用着,还没有完全绝迹。“土灶”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为历史,这是必然的。但作为灶文化,也必然是祖国传统文化中应该被传承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金曾豪写江南的“土灶”自然有它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家里的灶头》像说明文那样,对灶头的结构——灶台(大铁锅、小铁锅、汤罐)、灶沿、灶壁、灶塘,一一依次进行说明与叙写。然而,它不是一篇简单枯燥的说明文,归根结底,它是忆旧的、抒情性质的文章。就内容而言,如果仅仅说明、叙写既往的现代生活中并不多见的“土灶”的结构、装饰、用途等等,自然显得毫无意义。这篇作品的价值首先在于,以一般说明文的模式与结构,生动地叙写了江南地方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的传统,而这种传统正是我们今天不可或缺的、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
文章开头,总体说明“江南灶头”“实用”与“美观”的特点和土灶的灶台、灶沿、灶壁等几个部分的结构。读者必须注意的是,作者接着总体描写(除灶沿)整个灶头用以装饰的“灶花”。——“在墨汁里加些石青,使画出来的墨线中隐隐透出些青蓝”,“显得清秀悦目”。虽说这是乡间民俗的“蓝色”文化,但对作者留下了温馨的记忆,“那么多即兴式的弧线使灶头既端庄又秀气,像一位穿着蓝印花布的农家少妇”。这个比喻为全文定下温暖与温润的抒情基调,并暗示读者,作品还有很多有意味的叙写值得期待。
1946年出生于常熟的金曾豪,他的少儿时代正值上世纪50年代初期和中期。比较起来,江南(江南这个概念有时特指苏南)历来比较富庶,更何况是在建国之后,那个时候江南农民的生活自然过得比较稳定和滋润。所以,作者的关于吃食的回忆,就定格在温饱、甚至带有“小康”意味的甜蜜境界了。他以儿童少年的感觉与心理,写家里的灶头给自己留下的最美好的记忆,并且在回忆中有意展示家乡民俗的美食文化。这里不妨择其要者,例举如下。如妈妈为孩子们做“逼饭粢”——“把饭打到饭篮里,然后盖上锅盖再加烧两个草把……就成了挺括的、两面黄的吃局了”,自己“边走边吃,嘎嘣香脆,开心死人”;这“饭粢糕”后来演绎成现在常熟地区饭店里的“天下第一菜”。如,大锅做的家乡的蒸糕,“撒上些白砂糖和青梅丝、红萝卜丝什么的,看上去和和美美,甜甜蜜蜜,馋死人”。如,“江南蒸菜”现在成了“一些饭店揽客的品牌”,像碗底是白菜、碗面铺着爆鱼块蛋块走油肉片鸡块和冬笋片的“一品锅”,“用的鸡汤原汁……鲜得人掉眉毛”。再如,妈妈做的传统家常菜“黄豆芽炒咸菜”,还有妈妈的绝活“螃蜞豆腐”——把螃蜞放进石臼里捣烂,用纱布沥去渣子,然后用这稀浆煮豆腐吃,“那个鲜啊……还没享尽鲜美就滑到肚子里去了”。凡此种种,这些家乡美食文化的介绍,是用少儿贪馋和享受的五官感觉和心理来叙说的。对作为少年儿童的作者来说,除了吃得快乐甜蜜,还是吃得甜蜜快乐,是尽情地享受着母亲烹调带给自己和姐妹们的幸福,归根结底,这是母爱滋润、养育了“我们”的快乐童年。这些描写也可作为一个历史参照,即从一个侧面反映并帮助我们认识全国解放之后苏南地区一个农家的生活状况,以及苏南农村的经济基础。自然,这是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之前。50年代初中期尚且如此,改革开放之后出现了驰名全国的“华西村”和今天苏南日新月异的富饶景象,就见奇不奇、见怪不怪了。
在灶文化的书写中间,作者以批评的精神对灶王爷进行了介绍。一般在土灶上都有壁龛,称做“灶山”——灶王爷的“办事处”,在江浙一带称“灶王爷”为“灶界老爷”或“灶老爷”或“家灶菩萨”,还常见在灶帘两边贴有“上天言好事,下界报平安”,或贴有“廿四上天言好事,三十下界报平安”(意为腊月二十四祭灶日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所辖一家的功德,大年三十夜回到主人家,保佑这家人一年的安康。一说正月十五灶王爷下界回任,本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