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海 施技于民 泽惠四海.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施海 施技于民 泽惠四海

施海 施技于民 泽惠四海施海,是一名长期从事林业站工作的管理干部。他质朴、幽默、平易近人;不打官腔,没有官架;讲得都是大实话,办得都是大实事。“乡镇林业站是唯一能够直接触碰到乡镇林农心声的部门。因此,林业站的干部一定要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办点事,要办到他们的心坎儿里去。” 施海如是说,也是如是做的。 栽培乡土专家的伯乐 怎样将科技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一直以来是个大难题。关于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怎么搞,自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改革以来,各个部门都在千方百计的想招,科技入户、科技协调员、科技特派员、科技下乡……”这些都很好,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林农的技术需求问题。”施海回忆说:“2006年,北京市林业工作总站举办了科技直通车开进新农村科技下乡活动。该活动辐射了8个区县,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这项工作受到了三大因素的困扰:一是时间短。果树的生长周期和农事活动是贯穿全年的,但这种科技下乡方式时间太短,不能解决果树栽培管理各环节的全部问题;二是区域小。举办活动的地点一般固定在县城,一些路途遥远的村民就无法参加科普活动,受地域的限制涉及面较小,也不能完全解决当地所有果农的实际问题,三是结合差。乡镇林业站没有全程参与到活动中去,林业站干部的能力也没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那么,如何发挥乡镇林业站的作用,解决农村的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瓶颈”问题?经过认真总结思考,北京市林业工作总站于2007年初提出了“北京市林果乡土专家行动计划”,使得“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等相关问题迎刃而解。乡土专家,即通过乡镇林业站的筛选、推荐,采用师徒“传帮带”这种最原始、农民兄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把农民培养成当地不走的“土专家”,再由林业站牵头把若干“土专家”集结成农民专业技术服务队,对辖区农户实行全天候、全覆盖的技术服务,最终实现共同致富。 施海介绍道,北京市乡土专家的选择标准一是主要栽植苹果、梨、桃、柿子、李子、樱桃、葡萄、板栗、核桃、枣这十个品种中的种植大户,要有独立经营的果园,面积不少于5亩;二是农民合作组织的带头人,群众基础好;三是掌握一定的果树理论知识;四是支持乡镇林业站的工作,有带动农民共同致富的愿望,能够起辐射带动作用。这些林果乡土专家培养扶持对象确定后,北京市林业工作总站积极联系市农科院、市林果所的有关专家,通过采取农民进城“拜师”求艺,聘请专家下乡指导,示范果园辐射带动,热线电话咨询和网站答疑解惑,观摩交流指导等一系列举措,把一批批农民培养成了本乡本土实用型人才。 截止2012年上半年,北京市林果乡土专家队伍从2007年之初的200名,已经壮大到目前的627名,专业领域也从林果扩展到蚕蜂、花卉等领域。经过培训考核,已有200名乡土专家获得了中级技工证书,80名乡土专家获得了国家林业局和北京市劳动社会保障局颁发的果树高级技工证书。目前,“林果乡土专家行动计划”已真正成为惠民工程和人心工程,并已经在全国推广开来。 蓬松的土地,敞开坦荡的胸怀,期盼着犁铧的耕耘。勤劳的人们,也已备好了种子,即将播种幸福和希望。广大果农、花农、蜂农将通过“林果乡土专家”这个窗口学习到了经验、技术、发明、创新。经过了知识的洗礼,技术的积累,乡土专家们各个蓄势待发。 北京市房山区佛子庄乡的崔玉山就是一名情系蜂业、老有所为的林果乡土专家。为了养好蜂,老崔吃尽了苦头,他翻山越岭,饱经风霜,风餐露宿;无数次地转战各地,察地貌、探蜜源、访蜂友、拜名师、询行情、售产品;博览各类养蜂的书籍报刊,钻研养蜂良方。通过不断的钻研、学习、实践和精心培育,2012年,他已经拥有84窝蜂,产蜜15000斤,每窝产蜜170多斤,净收入达6万多元。老崔成名致富不忘本,通过“林果乡土专家行动计划”的平台,崔玉山继而学习了植物学、昆虫学、气象学、土壤学,了解掌握了各地风土人情,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养蜂业中,为管理蜂蜜饲养打下坚实基础。在他不断宣传、带动下,同乡三十多人跟他学起了养蜂,加入了养蜂行业。他还多次向有关领导反映情况,请政府重视养蜂业,增加农民收入。在他的努力下,2012年3月房山区园林绿化局牵头成立了房山区蜂协会,为保证蜂产品质量,维护蜂农的合法权益提供了组织保障。 施海说,像崔玉山这样的乡土专家还有许多,像种桃专家田顺宝,西洋梨专家赵成春,苹果专家陈立福、花卉专家何丽君……他们正用知识和精神培育着下一代乡土专家。平谷的桃,大兴的梨,昌平的苹果,房山的磨盘柿,通州的葡萄,怀柔的板栗,门头沟的核桃……京城之中各种名优特色的水果云集。农民坚持着,用一份辛勤的汗水换取一份珍贵且喜悦的收获;我们坚持着,为乡土专家继续搭建知识与智慧的华彩阁楼。 金剪子, 剪出一条新农村致富路 犹如树苗破土萌芽,“果乡土专家行动计划”在阳光雨露的照耀下,茁壮成长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