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校园人为灾害危机处理与媒体公关2014.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校园人为灾害危机处理与媒体公关2014.ppt

危機傳播原則:完成調查階段(一) 調查完成而且證實學生受侵害,應說服媒體保密 在保護當事人原則下,學校基於保密原則,不需對外公開,但要繼續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與保護,並採取對學生最有利的救濟措施。 當媒體對於案件進行採訪時,基於保護當事人原則,應婉請媒體記者以同理心保護當事人。 危機傳播原則:完成調查階段(二) 媒體執意採訪報導 若媒體握有相當資料進行採訪,並且執意採訪報導時,學校發言人接受採訪時應備的態度是: 道歉:因為不幸的事件在校園內發生,學校有督導與防治的義務責任。 不捨:對學生的遭遇感到為人師長者的不捨,並力求彌補 * 最後的提醒: 危機傳播策略 危機傳播是所有學校經常遇到的挑戰,但是學校無法應付媒體採訪,也缺乏積極有效的媒體策略 學校不擅「政治溝通」或「媒體回應」,其結果,對學校威信與教育的後果造成的損害是很難避免的。 人人都可能是發言人 在數位匯流的時代,人人需要培養「回應力」,才能搞清楚在媒體上應該說什麼,不應該說什麼,也必須了解法律對我們的限制為何 因為校園人為災害或性平案件的敏感度,我們更需要了解什麼能講,什麼不能講 * 回應媒體的發言原則 SOUND BITE: 30-60秒的報導,你的發言能有多少秒數? 發言回應的設計都應該以20秒作為一個段落,最多三個段落。 注意陷阱題 多言無益、多說多錯,但是不能不說 接受採訪時多聽少說 掌控發言內容: 推避與轉圜 * 危機傳播策略的三低原則 危機傳播之前要以「道德」與「法律」並濟,抱持對各方的憐憫之心,降低新聞曝光的可能。 滿足記者的最低需求,但態度要懇切;降低記者敵視的可能。 敘述樣態(人時事地物),而不要描述詳細情節,降低媒體渲染的可能 * 危機傳播策略的三高原則 承擔責任;組織全員因此而提高警戒心。 誠實面對,不要心存僥倖;危機處理因此而提高妥適度。 永遠以公共利益為核心,不要在乎自己或面子;可以提高社會認同。 * 如果你是發言人 一旦發生危機傳播事件,發言人面對媒體的態度,會影響社會觀感,進一步的影響到「危機」未來的走向,是惡化,還是好轉,或結束? 發言人面對媒體採訪時的態度很重要,需要勤加練習 發言人最多只需要準備2或3段20秒一氣呵成的、完整的發言即可。 * 發言人的事先演練 先決定態度 從容的… 有決斷力的… 與社會大眾同憂同喜的… 悲憫的… * 發言人決策的形成 發言人要考慮的是 機關利益與名譽 上級首長的態度 輿論壓力的強弱。 發言決策可以選擇卸責、道歉、模糊化或「正在調查了解中」,拖到「以後再說」 但為了符合社會期待,也為了讓危機傳播能儘快和緩落幕,最好展現有反省的能力 * 面對危機事件發言的建議 依法行政、合乎程序、媒體關係、諮商輔導 「依法行政」是不夠的;比較積極的作法是要體會民情、民意;而且在合法的範圍內謀求解決。 平常與媒體建立友善健康的關係,危機發生時注意善後,記取教訓,預防再犯! * 危機處理與媒體公關 警察大學葉毓蘭 * 相關法令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 性別平等教育法 校園性侵或性騷擾或性霸凌防治準則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媒體對性侵害事件之報導保護被害人之處理原則(原新聞局) 刑事訴訟法 廣播電視法 危機處理與媒體公關 警察大學葉毓蘭 *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 宣傳品、出版品、廣播、電視、網際網路內容或其他媒體,不得報導或記 載被害人之姓名或其他足資辨別被害人身分之資訊。但經有行為能力之被 害人同意或犯罪偵查機關依法認為有必要者,不在此限。 違反前項規定者,由各該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六十萬元 以下罰鍰,並得沒入前項物品、命其移除內容或下架或採行其他必要之處 置;其經通知限期改正,屆期不改正者,得按次處罰。但被害人死亡,經 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權衡社會公益,認有報導必要者,不罰。(第13條) 意即經被害人同意(而被害人如為未成年者,則監護人同意即可)或因偵查犯罪之必要者,不在此限。這是媒體最常使用的一道「護身符」,媒體認為家長、受害者均同意採訪,所以無法律責任。有些媒體為了逃避法律責任,會要求受害者寫下同意書,以求自保。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 因職務或業務知悉或持有性侵害被害人姓名、出生年月日、住居所及其他 足資識別其身分之資料者,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予保密。警察人員必要 時應採取保護被害人之安全措施。 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及軍法機關所製作必須公示之文書,不得揭露被害人 之姓名、出生年月日、住居所及其他足資識別被害人身分之資訊。(第12條) 危機處理與媒體公關 警察大學葉毓蘭 *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 宣傳品、出版品、廣播、電視、網際網路內容或其他媒體,不得報導或記 載被害人之姓名或其他足資辨別被害人身分之資訊。但經有行為能力之被 害人同意或犯罪偵查機關依法認為有必要者,不在此限。 違反前項規定者,由各該目的

文档评论(0)

wendang_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